正文 第31章 其他常用的心理谘詢與治療方法(3)(2 / 3)

(四)現實社會的要求

單一心理治療理論及方法的不足,不同心理治療的療效相似,不斷發展的社會又要求心理治療縮短療程,提高療效。心理治療的各派治療者如果不相應的作出某種改變,固守一隅,就可能冒有失去聲譽、失去來訪者和經濟收入的風險。社會的壓力使得專業人員不斷調整治療方法以適應和滿足來訪者的需求,對心理治療整合的模型的探索,也代表了專業人員對社會壓力的適應性反應。

二、心理治療的發展趨勢

(一)由專門心理治療理論趨向“通用原理”

目前心理治療已經趨向於將不同的心理學派的理論、技巧整合成為一套可谘可循的通用理論而在臨床中靈活運用。整合可以是戰略性的,也可以純粹是戰術性的甚至是權宜性的。其實,不管是“精神分析”、行為科學或者人本主義的理論,都無法單獨對應這個極其複雜的社會和極其複雜的當事人。所以,頑強地堅持某一種學說而對其他學說不屑一顧是不夠的,一個好的心理治療家應該根據當事人的具體情況,靈活界定自己在眾多心理學理論、技巧上麵的取向或者取舍。

(二)治療目標由個體趨向擴展到個體以外

傳統的心理治療都是針對當事人本身的。雖然每一個接受治療的人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但是他必然來自某一個特定的家庭、團體、社會階層。他的行為(包括疾病)會受到周圍環境和人際關係的深刻影響,同時也影響著他周圍的環境和人際關係。心理治療家越來越認識到,如果撇開當事人與其周圍的互動關係而孤立地去治療當事人常常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些新的心理治療方法如婚姻治療、家庭治療方法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新的觀念而相繼誕生的。

(三)心理治療趨向於普通化和多樣化

求助於心理治療的對象越來越多,其問題將由以往單一的精神障礙逐漸擴展到各種社會、心理和生理問題;從精神科擴展到臨床各科;甚至從醫學擴展到醫學領域之外。因此,心理治療的從業人員人數將迅速增多,除精神科醫生以外,還有專門的臨床心理工作者,各科醫務工作者以及社會工作人員。心理治療的方法也將繼續增多。各種經典的心理學派、各種學派不同形式的拚接融合,以及各種帶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各國特有的治療形式都將有用武之地。

(四)療程趨向縮短

隨著許多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生產與生活節奏在不斷地加速。傳統上那種曠日持久的心理治療可行性越來越小。盡可能地縮短心理治療療程已經成為包括精神分析治療家在內的所有人關心的問題。調查發現,一次心理治療後不僅脫離率很高,而且療程越長,脫離情況越嚴重。長時間的治療計劃,雖然周全而且理想,由於很難付諸實施而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有學者提出心理治療家應該建立“開放式一次性治療”的新概念。所謂開放式,意思是說當事人是有可能再來求助的,應該敞開大門,力爭當事人再來。所以心理治療家除了向當事人明確表示一次治療對他的幫助是有限的以外,更應該讓當事人從第一次治療中獲得一些立竿見影的益處,使他心悅誠服,慕名再來。所謂“一次性”意思是說,心理治療家必須想到這位當事人接受一次治療之後將不再來了,因而盡量利用這僅有的一次時機使出渾身解數對當事人施加影響,不留尾巴,不期待下次。因此,心理治療的發展不僅使每一位心理治療家都有一種時代的緊迫感,而且對他們的治療技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拓展小知識六: 鍾友彬的認識領悟療法

認識領悟療法是北京首鋼醫院鍾友彬醫生根據心理動力學療法的原理結合中國社會的具體情況和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設計的。心理動力學療法源於心理分析,所以,認識領悟療法也可以叫做中國式的心理分析或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分析(鍾友彬,1988)。國內有的同行稱之為“鍾氏領悟療法”(趙聲祥,1990)。

一、心理病理學說

鍾友彬認為,中國人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麵的生活習慣與傳統看法和心理動力學原理相近:一是幼年經曆或遭遇對人的個性和日後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二是從成年人的觀念、作風和行為中可以看出他幼年時期受到的影響。

鍾友彬等根據對強迫症、對人恐怖症和某些類型的性變態病人的病史研究和臨床觀察以及治療經驗,結合上述兩種情況,提出了這些病的心理病理觀點。他們發現並認為人在幼年期主動參加過和同齡異性夥伴的性遊戲,並有過快感體驗,這些經曆雖被遺忘但印象並未消失。某些個性靦腆的人成年後在激發因素作用下,可能不自覺地用幼年性的取樂方式來解除成年人的心理困難引起的苦悶或滿足成年人受到挫折的性欲,即成為性變態(主要指窺陰症,露陰症和挨擦症)。幼年期有過主動參與的性活動經驗,在青春期前由於社會意識增長而對回憶起的幼年性經曆產生自責、自罪、悔恨和羞恥感,這些負性情感和不成熟的評價如果未能得到正確解決,不能隨年齡增長而正確對待,不恰當地過分譴責自己,便會阻礙心理的正常發育。到青春期性成熟需要尋求異性伴侶時,內心裏的自責和羞恥感便影響和別人尤其是和同齡異性的正常交往,出現羞恥和自愧的各種表現,如感到臉紅、表情不自然等。最後出現過敏性關係妄想,認為別人都已看出他們的“壞”思想,而回避別人的目光,形成對人恐怖症。沒有幼年性經曆,僅僅是受過嚴格的禁欲教育,某些性格靦腆的人,當青春期萌發對異性的愛欲時,也可能形成心理衝突,出現恐人症症狀,但臨床表現多不嚴重。其他原因引起的羞恥心和自卑感也可成為恐人症的心理根源,但情況極為少見。恐人症的幼年性經曆沒有被遺忘並成為羞恥心的根源,在這一點上病人是意識到的,但對這些經曆的幼稚評價和恐人症發病之間的因果關係卻不能意識到。換言之,病人不知道他的病症來自對幼年性經曆的不成熟的評價。人們幼年早期的精神創傷或幻想引起的恐懼體驗雖然被壓抑到無意識而被遺忘,但並沒有消失,成年後在一定的誘發因素作用下,這種幼稚的恐怖情緒即再現出來,病人不自覺地用幼年方式來排除這種幻想和恐怖情緒,臨床上表現為強迫症,尤其是強迫動作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