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谘詢中,對於阿蘭的每個問題,首先要致力於減輕其麵對具體情境產生的過度情緒反應(如憤怒、內疚、自我貶低、焦慮等),然後,再與她一起分析討論引起問題背後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麼,以擴大谘詢的影響,使之能從更高、更抽象的層麵上理解情緒反應的來由,有更多的機會確立建設性的適應模式。
###第五 理情行為療法的評價
一、對REBT人性觀的看法
REBT在人性是什麼的問題上,同以人為中心療法學派一樣均植根於人本主義—存在主義立場,都把人性看成是先天的自然傾向。但在人性的善惡問題上,REBT與羅傑斯代表的以人為中心療法學派不同,認為人性不都是好的。艾利斯認為人性既有積極的好的一麵,也有消極的壞的一麵。他認為人性的消極麵會產生各種非理性的觀念和情緒以及心理障礙。這種人性善惡相混論觀點雖較性善說貼近現實,但仍然是先天與後天不分、生理與心理不分、本性與習性不分的自然人性論。這仍然是不科學的,不可取的。
二、對REBT理情觀的看法
REBT從心理統一論出發,強調理生情,情生於理,由此強調以理馭情。這種心理的係統論觀點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因而REBT的治療技術的心理學依據也比其他療法更為紮實。但是,REBT的“理性”概念是比較模糊的。艾利斯有時把理性說成是合理的,這樣就導致邏輯上的理性與功用上的理性含糊不分。另外,什麼是邏輯也缺乏明確的標準。這些都是REBT欠妥的地方。
三、對REBT的ABC理論及治療模式的看法
ABC理論是REBT的關於心理障礙機製的直接說明。REBT把D及治療幹預看成是治療後果E的直接因素。在這種ABCDE的治療模式中,谘詢者的作用就如同教育係統中的教育者一樣,起著主導作用。由此可以把REBT的治療模式看成一種教育模式,來訪者則可以稱為接受指導的學生。在這種治療模式中,充分發揮了谘詢者的主導作用,但對於來訪者的主體作用,以及谘訪關係有所忽視。艾利斯曾經認為,即使來訪者對谘詢者感到反感,仍然能實現有效治療。這種漠視谘訪之間的親善關係顯然是不對的。經驗表明,隻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不重視谘訪之間的信任、和諧與親善關係,肯定對療效是有影響的。
四、對REBT的治療技術的看法
REBT把提高人的認識放在核心地位,因而它把與非理性信念爭辯的技術相應看成是核心技術。“真理越辯越明”,這說明了爭辯對提高認識確實有重要作用。但是,信念問題不僅僅是個認識問題,還伴隨著相應的情感。解決非理性信念問題,固然需要糾正其非理性的錯誤認識,但絕不是僅僅提高認識就能一了百了。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所謂口服心不服的例子,其原因就在於雖然解決了觀念上的意義障礙,但並沒有解決信念上的情感障礙。這種情意間的辯證關係,艾利斯的認識是不全麵的。雖然在治療實踐中,艾利斯采用有效即可用的原則,避免單純采用認知療法的片麵性,兼用情緒療法和行為療法,但認識上REBT並沒有作必要的依據說明。
總之,REBT療法與其他療法相比,在理論與實踐上有許多獨到之處。因此,REBT成為當今心理治療領域中一個強勢學派,但其理論與實踐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思考題
1.什麼是理情行為療法?
2.理情行為療法的特點是什麼?
3.理性行為療法的主要理論有哪些?
4.理情行為療法中非理性觀念的特征是什麼?
5.理情行為療法的基本治療過程和方法是什麼? 非言語信號插曲五:一眼識人
撒謊時最常見的六種手勢(三)
摩擦眼睛:
“非禮勿視”
阻止眼睛目睹欺騙、懷疑和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或者避免麵對那個正在遭受欺騙的人。
更有甚者,人們撒謊時,會把臉轉向別處,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撒謊時最常見的六種手勢(四)
抓撓耳朵:
“非禮勿聽”
當人們聽得多了,或者想自己開口說話,就會做出抓撓耳朵的動作。
和觸摸鼻子的手勢一樣,抓撓耳朵也意味著人處在焦慮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