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人本主義心理療法(1)(3 / 3)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由於心理谘詢與治療領域的折中主義途徑和“複合論”途徑日益贏得重視,加上以人為中心療法本身某些固有的局限,再加上心理學中盛極一時的人本主義思潮已經送走了它的鼎盛期,以人為中心療法的聲勢似乎有所減弱。但總的看來,它仍是當今世界上地位比較穩固、影響很大的幾種治療流派之一,同時也是新的治療模式的主要靈感來源之一。

一、對人的基本看法

(一)人的主觀性

羅傑斯認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個人的和主觀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科學領域、數學領域或其他相似的領域中,具有最客觀的機能,這也是他的主觀目的和主觀選擇的結果。”在這裏,他強調了人的主觀性,這是在心理谘詢與治療過程中要注意的一個基本特性。人所得到的感覺是他自身對真實世界感知、翻譯的結果。來訪者作為一個人也有自己的主觀目的和選擇,這也是導致來訪者中心一詞出現的原因。

羅傑斯認為,當一個人發怒的時候,總是有所怒而發,絕不是受到腎上腺素的影響;當他愛的時候,也總是有所愛而愛,並非盲目地趨向某一客體。一個人總是朝著自我選擇的方向行進,因為他是能思考、能感覺、能體驗的一個人,他總是要實現自己的需要。

羅傑斯相信每個人都有對現實的獨特的主觀認識,所以他進一步認為,人們的內心是反對那種認為隻能以單一的方式看待真實世界的觀點的。因此,以人為中心療法強調了人的主觀性的特性,為每個來訪者保存了他們的主觀世界存在的餘地。

(二)人的實現傾向

實現傾向是一種基本的動機性驅動力,它的實現是一個積極主動過程,不但在人身上,而且在一切有機體身上都表現出先天的、發展自己各種能力的傾向性。在這一過程中,有機體不但要維持自己,而且要不斷地增長和繁衍自己。這種實現的傾向操縱著一切有機體,並可以作為區分一個有機體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鑒別標準。

羅傑斯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就認為人類有一種成長與發展的天性,心理谘詢與治療應趨向於此種人類的天性。以後,他更加堅信人類的發展是朝著自我實現的方向邁進的,具有實現的傾向。他從對個體和小組治療的經驗中得到這樣的啟示:“人類給予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事實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種傾向性,傾向於朝著完美,朝著實現各種潛能的方向發展。”基於他的這種觀點,他所倡導的來訪者中心療法或以人為中心療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來訪者向著自我調整、自我成長和逐步擺脫外部力量的控製的方向邁進。

實現的傾向被看作是一種積極的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導、調整、控製自己的能力。以人為中心療法有一種不變的診斷,即認為所有心理問題及困擾均是由於這種實現的傾向的阻滯所造成的。因此,心理谘詢與治療就是要排除這種障礙以重新確立起良好的動機驅力。

不過,對於人來說似乎存在著兩種動機係統,即其機體的實現傾向和其有意識的自我的實現傾向。隨著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發展,實現的傾向更多地被用於表達自我概念的實現了,而這種實現的傾向既可能與有機體的實現傾向相似,也可能與之不同。

羅傑斯的關於實現的傾向的觀點受到馬斯洛的動機與需要的理論以及自我實現的理論的影響,亦受到安雅爾等人的影響。

(三)對人的其他看法

羅傑斯認為,人基本上是誠實的、善良的和可以信賴的,即人性是“善”的。這些特性與生俱來,而某些“惡”的特性則是由於防禦的結果而並非出自本性。而且,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決定,每個人都有著自我實現的傾向。若能有一個適宜的環境的話,一個人將有能力指導自己,調整自己的行為,控製自己的行動,從而達到良好的主觀選擇與適應。這也是以人為中心療法對人的看法的要點之一。

二、 有關自我概念的理論

羅傑斯和其所倡導的以人為中心的理論認為,有必要將自我與自我概念區別開來。在這裏自我 (self)用通俗的方式講,就是一個人真實的自我;而自我概念(self concept)則是一個人對他自己的知覺和認識。自我概念並不總是與一個人自己的體驗或機體的真實的自我相同的。因此,理想的實現傾向即自我實現,就是指自我與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的那種情況。不過,在自我和自我概念一致的情況下,自我概念又可能向著實現機體的自我更深層需要的目標而努力。

自我概念的發展包括以下四個方麵。

(一)有機體的評價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