谘詢師以關切的耐心的態度聽完了她的述說,時間已過了兩個多小時,隻得約定改日再談……
第二次會見時,谘詢師先為她作了原因分析:①你的內向、孤僻、膽小的性格特征是影響人際交往的內在因素。②父母對你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輸的與男性交往的“羞恥感道德意識”,使你的性格中形成了較強的羞恥心,這對人際交往起著阻礙作用。③年幼時,你父親發怒導致的恐懼反應和老師當眾的批評、挖苦所產生的羞辱反應在你的心靈深處留下了負性心理印痕,這種印痕會由於日後的負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對心理障礙的產生和發展起作用。④在與同學相處中感到“好心未得好報”,反被誤解,惡意相待,產生委屈、怨恨、憤激的心理反應;又由於心理防禦機製的作用,這些挫折反應在潛意識中被轉換為對那位同學的壓抑的敵意和回避反應,並導致產生了泛化心理現象(即由對某一人的敵意、回避發展為對周圍人都產生了戒備心和回避反應);另一方麵,自責、自怨加重了性格中的羞恥心和膽怯。所以,人際矛盾這樁負性生活事件是導致你對人恐怖的直接的、現實的誘因。⑤正值青春期的你,一方麵有著正常的與異性接觸的願望;另一方麵你已經內化了的有關兩性交往的“羞恥感道德意識”有意無意地使你批判自己的想法,抑製自己的欲望。因而,你常常處在一種是否與異性交往的心理衝突之中。而害怕、羞於見男生這種心態反而減輕了你的這種衝突。從心理學上講,身體的“症狀”是內心衝突的“改頭換麵”。⑥當你出現對人恐怖反應後,便批評、督促自己該怎樣,控製自己不要怎樣,這就產生了一種暗示,強化“症狀”的作用。再加之你愈感到“不自然”、“狼狽”、“難堪”,頭腦中就愈多地出現“想象觀念”。這進一步導致了你的自我感覺惡化。如此惡性循環,“症狀”便日益嚴重了。你在這種想改變又未能改變,想擺脫又無力擺脫的困境中,早年的負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與現實問題交織在一起,產生了綜合作用。這就是為什麼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還那麼怕上課的教師的緣故。
在谘詢師分析的過程中,她頻頻點頭,表示讚同谘詢師的看法。
接著,谘詢師給她提出了一些建議:①設身處地地站在那位被你幫助而又對你不友好的同學的角度想一想,理解並寬容她。同時檢查自己是否存在過敏、多疑等不利於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漸解除壓抑的敵意。②正確認識兩性間的正常交往,認識青春期渴望接近異性是很正常的,摒棄舊的道德意識,尊重自己的正當意願。③找兩位關係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們對你在與人交往中的反應,如臉紅、發抖、目光恍惚等“不自然”狀態是否確實。目的是讓她通過調查,克服“想象觀眾”的作用。對此條建議,起初她感到很為難。但經谘詢師講解了人際交往中的真誠原則,她勉強答應試一試。
一周後,柳某再次前來,這次是敲門聽見“請進”的聲音才進來的,顯然沒有了前次的那種慌張神色。她有些興奮地告訴心理醫生,那天谘詢後,有了克服自己心理障礙的信心;對障礙的原因又進行了思考,心裏明朗了許多,好像“撥開了迷霧”;這幾天對自己過去的想法進行了反思,和同寢室同學接近了些。關鍵是,她鼓足勇氣找了兩女同學述說了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自我感覺和痛苦後,一位同學說她“是有些靦腆”,但認為這是她的性格表現,並不以為然;另一位同學說根本沒覺察到她有什麼“臉紅”、“發抖”之類的“不自然”表現,非常奇怪她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感覺”。兩位同學的評價開始動搖了柳某的“想象觀眾”觀念,認為“可能我在她們麵前是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不自然,那麼狼狽”。但她仍然堅信男生、教師看出了自己的毛病,討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