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自主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培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美國家長會留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美國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主思考、判斷能力主要從以下方麵著手:
首先,把選擇的權利留給孩子自己。在日常生活小事上,比如早上起來穿什麼衣服等,家長會把選擇權完全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決定;在有關孩子自身的較為重要的事情上,如交友、升學、就業等,家長也不會替孩子作出決定,在美國,這被視為對孩子自主權利的侵犯。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對孩子的問題置之不理,在孩子作選擇時,家長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供孩子參考。
其次,鼓勵孩子就自己能理解的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見。美國家長很注重與孩子之間的平等交流,在很多問題上,他們會征求孩子的意見,鼓勵孩子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獨立判斷、對問題形成自己獨到看法的能力。
③理財教育。在美國,家長們認為讓孩子接觸錢、了解錢並學會如何合理使用錢,有利於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而理財能力關係到孩子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因此,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學會處理好與金錢的關係,他們把理財教育稱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人生幸福計劃”,理財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常情況下,中國孩子的習慣是零花錢沒了再要,而美國父母是定時定額一次性支付,在下一次領取零花錢的日期還沒到來時,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孩子不能再要額外的零花錢。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自己支配零花錢,以培養孩子的預算和合理消費的能力。一旦孩子因使用不當而犯錯時,家長不會輕易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家長認為,隻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美國家長還注重培養孩子養成存錢的習慣。他們通常的做法是減少送給孩子昂貴物品的次數,並向孩子解釋:如果將來想擁有更有價值的東西,他們現在就不得不放棄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以此激發孩子存錢的興趣,並養成珍惜勞動所得的習慣。為了幫助孩子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一些美國家庭還讓孩子為自己的電話費以及一部分生活開支付賬。家長常會翻開家庭開支賬本,告訴孩子家中的錢是怎麼花的,一方麵讓孩子學會合理開支,另一方麵也讓孩子明白家長的辛勞。
(2)注重個性發展的品格教育。
個性張揚是美國人的一大特性,這與美國家長在品格教育方麵注重培養孩子的個性是分不開的。美國父母們常能寬容孩子們的頑皮、淘氣,不太注意小節,不會以過多的規矩來約束孩子,同時他們也會對孩子的奇思異想給予鼓勵,這就為孩子獨特個性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氛圍。美國父母們注重培養孩子的個性不僅表現在對孩子行為和思想的個性培養上,還表現在對孩子生理特性的重視上。有一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曾經有一段時間,根據孩子的體貌定製芭比娃娃在美國風靡一時。一對夫婦也為他們的女兒定製了一個作為生日禮物。禮物送到的那一天,全家人興奮地打開了包裝,一個製作精美、栩栩如生的娃娃展現在大家麵前。可奇怪的是,這對父母卻要求退貨,理由是他們的女兒左眼要比右眼略大一些,而這個娃娃兩隻眼睛卻是一般大。
通過前文的論述,可以看出,中美家庭教育在內容上存在以下幾點差異:
(1)中國家庭教育偏向於知識本位的教育內容,美國家庭教育則注重於孩子社會實踐和生存能力的培養。
正如本文提及的,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是成才教育目的層麵的一個重要的子目標。因此,文化知識教育理應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是孩子日後成功融入社會的必備素質。但是,在素質教育還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分數還是孩子升學的最重要指標的社會大環境下,我國家庭教育中的家長對子女進行的文化知識教育實際上隻局限在分數教育層麵。考試分數不僅成為孩子的命根,而且也成為家長的命根。這是值得廣大家長注意和深刻反思的一個問題。文化知識的教育並不應該是隻關注考試分數的教育,它還包括培養孩子愛思考、愛學習的良好習慣,以及掌握如何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分數並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標準,家長們應該將分數看淡一些,還文化知識教育以本真的麵貌。畢竟,分數不是萬能的,孩子成長路上將會遇到很多困難,而這些困難不是考試能得個好分數就能解決的。美國家長注重孩子社會實踐和生存能力的教育內容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盡早適應社會、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多美國孩子到了18歲都能離開家庭,依靠自己的能力獨自生活。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多問題。美國一位大學教授指出,家長不能讓孩子過度從事這種業餘打工活動,因為長時間的業餘打工會幹擾孩子完成學業。的確,美國學生的學業質量一直是美國教育方麵的一個大問題,除了學校教育係統內部的因素,家庭教育也是導致這一問題難以解決的原因之一。此外,相關專家還認為,孩子花過多時間打工,會剝奪他們參與重要的家庭和社交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同時,不應該將家務和零花錢直接掛鉤,因為做家務是孩子作為家庭成員所應承擔的責任,做一點家務就給予相應報酬的做法可能會讓孩子隻看到其中的利益關係,而忽視了作為家庭一分子的責任。
(2)在品格教育上,可以看出,中國家長對孩子愛心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實質上是對孩子社會性品格的一種培養,有助於孩子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會之中。而美國家庭教育則注重品格教育對於孩子自身的意義,有助於孩子彰顯自我個性,發現自我的價值。
(五)家庭教育方法
研究表明,父母長期不當的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難以適應社會的不良心理特征,從而為心理障礙、神經症的發生提供了病前心理基礎。父母對子女的健康過分擔心,對孩子的事情橫加幹涉;當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時給予無理的拒絕,在旁人麵前過分批評、責罵甚至羞辱孩子;當孩子犯錯誤時給予嚴厲的處罰,等等,這些行為易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感和不安全感,從而成為心理障礙的高危人群。父母的偏愛易使子女在家庭中處於一個比較特殊的地位,受到過分的照顧和溺愛,容易產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賴性和缺乏韌性等不良的心理特點;父母的過度保護可阻礙子女獨立性和社交發展,使其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以致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依賴等不良的心理特點。相反,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子女有心理問題的較少,父母表達的正性情感多,就易使子女形成開朗熱情、自信、有獨立性、有堅持性,積極情緒較多的心理特點。
麥考貝和馬丁(Maccoby&Martin)提出父母教養方式可分為權威、專製、放縱、忽視四種類型。
1.權威型
權威型即民主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多數獨立性較強,善於自我控製和解決問題,自尊心和自信心較強,喜歡與人交往,對人友好,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和社會能力。影響家庭教育效果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權威。心理學研究表明,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是最有利於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是可以信賴的和值得尊重的,也就會主動聽從父母的教育指導,其社會化過程相應會比較順利。反之,假如父母權威地位缺失,則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遵從,從而影響孩子的發展。
父母權威缺失現象通常發生在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的兒童由於知識經驗的增加及成人感的產生,導致其重新看待父母。假如父母此時自身素質及教育中出現了問題,就會使自己的權威地位下降甚至喪失,這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從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谘詢中發現,那些出現較嚴峻問題行為的孩子往往是由家長權威的缺失導致的,詳細表現為有的孩子一聽到父母說話就會表現出煩躁,還有的孩子公開和父母爭吵,嚴峻的甚至打罵父母。
父母權威缺失的原因一方麵是自身素質及行為存在問題,比如粗暴、酗酒等,這會使處於青春期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可接受,從而看不起父母;另一方麵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比如過度教育,時時刻刻都在對孩子進行說教;或過度賞識,對孩子有求必應。
因此,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修養,不斷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體係和人格。此外,父母自身的言行及良好的環境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孩子需求的滿意要適度,給孩子留有一定的需求空間,即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未得到滿足的需求,這些需求就可以成為問題行為矯正的強化物,當孩子表現出好的行為時可以作為獎勵,以便讓自己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避免權威地位的喪失。
2.專製型
專製型的父母命令並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獨立自主的要求,因此他們的孩子容易退縮和恐懼,女孩到了青春期仍然被動、依賴,男孩則可能趨於反叛、攻擊;父母在家裏操縱著子女的一切,用權力和強製性的訓練使孩子聽命,享有無上的權威。父母從來不考慮子女的感受,隻從父母的主觀意誌出發,總是代替子女思考,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子女必須要按照父母的認識和意誌去活動,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子女要求過分嚴厲,有過高的期望,缺少寬容,有太多的限製和過分的不允許,教育子女語言和方法簡單,態度生硬。
專製的父母常對孩子實施“高壓政策”,強調絕對服從父母的意誌,對孩子的日常活動幹涉過多,管教過於嚴厲。教育中對孩子態度生硬、方式方法簡單,隻從自己的主觀意誌出發,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與認識,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願望,不考慮孩子自身的心理感受,用命令式的言行使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經常以打罵、體罰來使孩子就範。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經常處於被動、壓抑狀態,缺乏自製能力,往往會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一種表現為順從、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獨、性格壓抑、心理自卑,從而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判斷和處理的能力;另一種表現為逆反心理強、冷酷無情、有暴力行為。通常孩子在學習方麵處於被動地位,成績很差。
3.放縱型
放縱型的父母對孩子極少或根本沒有限製,給予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使孩子易趨於反叛和攻擊,也易趨於自我放縱。溺愛式的放任,字麵的含義是“將子女沉浸在父母的關愛之中”,即出於對兒童的關愛,家長對子女有求必應,盡可能甚至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去滿足子女的所有要求和期望,對子女的言行不加分析地給予讚揚或默許,因為這些家長覺得這是對子女最好的“愛”。在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過程中,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放任型教養方式。一方麵是由於我國目前絕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把關愛都集中在一個子女身上,另一方麵,隨著家庭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父母也覺得應該盡可能滿足子女的需求。
毫無疑問,父母對子女的這種無私的付出是出於善意的,是希望子女盡可能地避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父母對子女的這種溺愛,對子女將來的社會化,即對子女今後適應實際的社會生活和獨立生活通常會造成很大的障礙。
首先,被溺愛的孩子缺乏遵守秩序和規則的習慣,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秩序和規則總是圍繞他們而變化,他們總是覺得,即使有秩序和規則,也是為別人而設,自己總是例外。他們幼年的經曆很容易使他們形成這樣的思想,即隻有別人為自己讓步,而沒有自己為別人讓步,所以,滿足自己的利益總是首要的目的。由於在家中隻要向父母提出要求,就必定會得到滿足,所以,他們在今後的群體生活中,一旦自己的需要一時得不到滿足,可能因缺乏自製力而違背社會生活的準則。正是兒童早期經驗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造成兒童在長大後形成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思想,並可能發生嚴重的損人利己乃至違法犯罪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