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家庭教育方式對兒童社會行為的影響(1 / 2)

孩子的成長不僅靠教師、學校,還要靠父母、家庭,但現在很多家長對如何教育子女缺乏真正的了解。有些家長用老一套方法,對孩子的過失,不是罵就是打,不但沒起到教育效果,還適得其反。有的家長總愛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對比,或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應該怎樣怎樣”,嚴重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妨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無論是何種教育方式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但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社會行為的影響不同。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概念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教育、撫養子女中所通常運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觀點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環境都不相同,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孩子心理的成長和社會行為的形成,這正應了一句俗話,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既然家庭教育方式如此重要,了解各種類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典型特征及其影響,有利於家長采取合情合理的教育方式,走出誤區,給孩子帶來陽光,引導孩子走上成功的道路。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類型及其對孩子的影響

(一)民主型

這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方式,有利於兒童社會行為的健康發展。父母與孩子以平等的方式交往,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權利,主動和孩子溝通,鼓勵孩子發展個性。當父母與孩子意見產生分歧時,給予孩子解釋說明的機會;當孩子犯錯時,寬容對待,耐心教育,以理服人,給予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一般心理都比較健康,樂觀、開朗,積極上進,與人為善,講道理,做事有分寸,有安全感,發展比較全麵,能夠區分是非,並勇於承認錯誤,大都表現出健康人格,能夠較好地自我接納,並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規範。

(二)專製型

這是一種控製性非常強的家庭教育方式。家裏的一切父母說了算,父母享有絕對的權威,按照自己的意誌支配子女的學習和生活,完全忽略了子女的興趣、要求和感受,並且不允許子女反抗。這種教育方式會使父母隻專注於孩子的缺點,而忽略了孩子的優點。它的基礎是懲罰,當孩子犯錯或沒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家長二話不說就破口大罵或大打出手,甚至在懲罰的前後都不說明理由,造成孩子受罰卻不知錯在哪裏,不小心再犯同樣的錯,便會遭到變本加厲的懲罰。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情感冷漠、自卑、孤僻、不合群,容易形成粗暴、敵意和冷淡的性格。他們往往感覺不到父母對他的愛,同時會從內心深處生出對父母權威的懼怕,表麵上是很順從,內心卻很叛逆,此外,其社會交往能力往往較差,學習情況也大都不盡如人意。

(三)溺愛型

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其實愛孩子也是一門藝術,科學、適度的愛,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但是某些家長愛子心切,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對孩子采取過度保護的態度,對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與否,百依百順,為孩子安排好一切,這導致孩子過分自私,在行為上和心理上過度依賴家長,缺乏麵對困難的勇氣,遇到挫折非常容易崩潰。

(四)放任型

這是一種既不管教也不關心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由於客觀或主觀的原因,父母對孩子從不幹涉,也不過問,對孩子學習和生活漠不關心,認為“樹大自然直”,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這種教育方式會降低孩子對友情的需要,而增長其攻擊傾向;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道德觀,同時在能否努力學習、能否勤勞節儉等方麵有顯著的副作用,孩子通常比較叛逆、離群,容易走上犯法的道路。

(五)幹涉型

很多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和人格,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交友、隱私等幹涉過多,指責過多,讓孩子感到非常無奈,容易拉大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過多的指責和幹涉,也會使孩子手足無措,缺乏自信,容易產生自卑、鬱悶、壓抑,甚至反感的心理,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正確的辦法應該是多建議、多鼓勵,而非多幹涉、多指責。

(六)矛盾型

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現為一個要管,一個要放;一個要嚴,一個要寬。有時夫妻二人還故意在孩子麵前扮演黑白臉,以為一個打,一個拉,有哄他的,有嚇唬他的,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這其實大錯特錯了。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貫到底,某一計劃剛實施到中途就放棄了。有些家長的言行本身就互相矛盾。孩子長期處於這樣一種矛盾、緊張、壓抑的狀態中,很容易形成雙重的人格,在個性上也容易出現陽奉陰違、兩麵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