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對家庭教育有影響的主要理論流派(3 / 3)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重視主觀性及實現傾向,把實現傾向與心理健康相提並論。他們主張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的發展,因為他們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潛能,隻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教育,人們就會完善自己、發揮創造潛能,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的。為此,他們從探討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價值角度出發,認為心理學應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展現人的潛能的途徑。他們是整體取向而非還原取向,認為人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整體,不能對其進行片麵孤立的研究。

人本主義方法論不排除傳統的科學方法,而是擴大科學研究的範圍,以解決過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學研究範圍之外的人類信念和價值問題。其中馬斯洛基於他對人類基本需要的理解而提出了動機理論,該理論按照自下而上的層次排列人的基本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這些動機得到滿足才能達到心理健康。馬斯洛的動機理論是建立在樂觀主義的假設上的,即人的內在天性是善良的。內在天性有成長與實現的動力,但比較微弱,容易因遭受挫折、否認、壓抑而引發疾病與神經症。馬斯洛認為自我否認是心理疾病及困擾的主因。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羅傑斯特別注意人的成長過程,其人格理論也常被稱為“自我理論”,他認為一個人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與環境交互作用,逐漸把“自我”與環境分化開來。“自我”是整個現象場中與我們自身相聯係的那部分知覺及其附著的意義,它是被個人看做“自己”、“主我”和“客我”的那部分現象場,也就是說“自我”是人的全部經驗中的一部分,通常代表著這樣一些含義:我是怎樣的,我屬於哪一類人,我能做或應該做哪些事情,等等。

四、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以信息加工觀點為核心的心理學,又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它研究與人的認識活動相關的全部心理活動,包括知覺、注意、記憶、言語、問題解決和推理等。認知心理學派興起於20世紀50至60年代,其後得到迅速發展。認知心理學以其新的理論觀點和豐富的實驗成果迅速改變著心理學的麵貌,給許多心理學分支以巨大的影響,當前已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心理學思潮。

認知心理學起源於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反對。20世紀上半葉,占統治地位的行為主義認為隻有可觀察的行為才是心理學的對象,心理學不能研究主觀的心理過程。這種觀點長期阻礙了心理學對高級心理活動的研究。認知心理學突破了這一限製,著重研究高級心理活動。在這一點上,認知心理學繼承了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

認知心理學也受到心理學以外的學科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通信工程師描述係統的特性和規律。心理學家看到信息通道的特性與人類認知過程的相似性,因而利用通信技術和信息論的概念、觀點來描述人類係統。香農把人的認知過程看成信息通道處理信息的過程。從此,輸入、輸出、編碼、譯碼、噪音、信息等概念被引入心理學。另外,心理語言學的興起,改變了行為主義的語言學習理論。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的掌握不僅是積累的過程,而且有某種先天的內在規律。認知心理學依據心理語言學的理論,研究人的言語過程的心理結構和智力操作。因而,概念掌握、理解、語義知識等也都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認知心理學把人的心理活動看做是信息加工係統,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經過分析、存儲、轉換,然後加以利用。這些活動叫做信息加工過程。認知心理學設計實驗,利用客觀研究方法來研究這些過程,如反應時的測量、記憶測驗等。認知心理學家也對被試的口語記錄進行分析,以研究心理過程。他們根據研究結果建立有關認知過程的模型。認知心理學雖然假設所有心理活動都有其生理機製,但是認知模型並不一定代表腦中的真實機製。

認知心理學派從形成至今,隻有短短40年左右,它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可見,有關一些基本原則的爭論還將繼續下去,它本身也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