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為主義學派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界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潮:行為主義心理學。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Watson)發表了《一個行為主義者眼中所看到的心理學》一文,宣告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心理學應該摒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隻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無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製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裏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行為的科學,科學的研究隻限於以客觀的方法處理客觀的資料,內省不是客觀的方法,用內省法所得到的意識經驗,更非客觀資料,心理學的目的應是尋求預測與控製行為的途徑。他們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客觀觀察所能獲得的並對所有的人都清楚的東西”,也就是人的行為,並提出“刺激—反應”(S-R)的行為公式。行為主義主張客觀的研究方向,有助於擺脫主觀思辨的性質,更多地從實驗研究中得出結論。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張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點:強調科學心理學所研究的隻是能夠由別人客觀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為。構成行為基礎者是個體的反應,集多個反應即可知行為的整體。個體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由遺傳決定的,而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被動學習的。經由對動物和兒童實驗研究所得到的行為的原理原則,即可推論解釋一般人的同類行為。
行為主義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後,因其嚴守自然科學的取向而受到了批評。有些原屬行為學派的學者不再堅持“客觀的客觀”的原則,轉而接受意識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的理念。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持有此種理論取向者,被稱為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新行為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爾曼(E。C。Tolman)、赫爾(C。L。Hull)、斯金納(B。F。Skinner)。新行為主義認為,有機體不是單純地對刺激作出反應,它的行為總是趨向或避開一個目標。在動物和人的目的與行為之間,必須有一個“中介”因素,這就是個體的認知。也就是說,在“刺激—反應”過程中,加進一個中介變量“O”,使行為主義的模式成為“S-O-R”。新行為主義強調客觀的實驗操作,衝擊了內省心理學,促進了心理學的廣泛應用和程序教學的開展,但陷入了還原論和機械論的境地。
三、人本主義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西方心理學思潮和革新運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馬斯洛(A。I。Maslow)和羅傑斯(C。R。Rogers)。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出現之前,心理學中最有影響的兩大學派是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而人本心理學是作為對這兩大學派的反對力量出現在心理學舞台上的,所以人本主義也號稱心理學第三勢力的理論。它一方麵反對精神分析學派從對心理障礙患者的觀察去推論人性,認為這種觀察得到的是“病態的人”;另一方麵反對行為主義者從對動物的觀察去推論人性,認為行為主義者眼裏的人是“大一點的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