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隻有一位塾師,采用的是個別教學,教材和學習年限不定,主要教育內容是識字、書寫、閱讀、習作。私塾先生習稱“西席”,古人席次以局東麵西為尊,西席是對授業之師的敬稱。家教加上私塾,就其形和質而論,類似於現代家教,僅名稱有別而已。
子承父業式的家學,儒家教育係統中不勝枚舉,北宋“三蘇”即為一個例子。
家庭教育在古代社會所占的地位絕不亞於現當代社會,可以大膽地說,在當時,整個社會的進步,都有賴於家庭教育的發展,讓我們看幾個耳熟能詳的例子:
南朝宋齊間推算圓周率達小數點以後八位數的祖衝之,把兒子祖暅調教為成就卓越的數學家,父子合作推導出計算球體積的準確公式。
徐壽、徐建寅父子兩代相繼成為科學家,同樣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家庭教育。
由上可看出,在科學技術的傳播方麵,家庭教育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主要傳播途徑。
倘若把視野再放寬些,家學和私塾之外,其他人們所熟知的、影響深遠的教學案例,也可以作為古代的家庭教育,如明末徐光啟向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學習數學、曆法、天文、水利之類的科學知識,誰能說那不是家庭教育?
二、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
隨著社會生產向現代化發展,科學、技術與生產日益一體化,教育的發展進入現代化的新時期。隨著全國改革開放力度的逐年增大,教育製度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表現之一是從小學到大學的各個民辦學校及傳統的私學的迅速恢複和發展。家庭教育開始出現以下特點:
(一)適應時代要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隻有具備很強的競爭力才能在這個社會站穩腳跟,所以家長不惜一切栽培孩子,且以犧牲孩子幸福的童年生活為代價。日本有些學者經過調查,尖銳地指出,“家長很容易被大眾傳播的假象所迷惑。因為他們既不是考試升大學的當事人,又很少獲得有關這方麵的正確信息”,家庭教育的發展方向有些傾斜,甚至講得嚴重些,有些變態,我們過分地看重智育,而忽視了德育。
(二)相互合作
現如今,教育成為每個國家非常關注的問題,它關係著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家長盡一切可能去配合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方案的實施也需要家長的配合,許多通過學校教育不能達到的目標,都需要家庭教育去彌補。
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頒布的《綜合行動綱領》中倡導:“就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協作而言,應該采取措施以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
中國教育部門也多次在有關文件中要求“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積極主動地指導家庭教育。中小學要吸收善於教育子女的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工作”。
但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配合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偏差,造成了一係列不良的影響。
曾經有日本研究者指出,學校代替家庭承擔照管未成年人的職能,並因此而使學校固有的教育職能的實現出現真空;而家庭或許是作為學校職能弱化的補償,或許迫於學曆社會的壓力,卻出現“家庭學校化”的跡象,“家庭教育放棄本來的職能而成了學校教育的承包機構,兒童因而受到挫傷,形成變態,被剝奪了多樣的發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