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神經衰弱,盡管有些人可能更容易崩潰(即成為恐懼的犧牲品)。任何人陷於巨大的壓力、悲痛或者內心衝突之中都有可能感到疲憊,這時如果他犯了害怕的錯誤,並試圖與神經緊張的各種症狀進行抗爭的話,他將很容易陷入恐懼——抗爭——更加恐懼的惡性循環並最終患上神經衰弱。
早期的教育會對人們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一個在黃昏時分既緊張又害怕地等待著醉鬼父親回家的孩子不可能像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由母親照料著上床睡覺的孩子那樣發展出平和的神經係統。同樣,受易激動的父母影響而經常處於警惕狀態的孩子會比一直心平氣和的孩子更易產生過激的神經反應。異常的興奮對孩子沒有好處。你可以讓他們滿懷欣喜地去期待某事,但別讓他們太興奮。有時母親平靜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們產生極大的作用。例如對孩子們說:“聖誕老人還要過兩個星期才來,所以你還有足夠的時間去玩其他的遊戲。”要比告訴他們:“還有兩周就過聖誕了,你們興不興奮?”更能舒緩人心,同時也更為明智。
克製
在學校我們學習曆史、數學等課程,但卻很少進行克製和自律的練習。這樣的教育被留給了家長們來完成,但是很多家長並不了解這兩個詞的確切含義,更別說教孩子練習了。克製和自律是我們自身防禦機製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個成熟的人能夠冷靜地對待任何事情,他不會頭腦發熱,而隻會在深思熟慮的情況下采取行動。要想使行為擺脫情緒的影響其實是很難的。任何想要撇開不快的情緒反應進行理性思考的人都會發現自己很難逾越那道情感的障礙。我們常常會害怕不愉快的感受,以為麵對它們之後自己會變得更加不快,於是我們努力地想要在它們成為現實之前將它們消除。
如果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太受父母寵愛,以至於任何不喜歡的東西都可以被迅速替換成自己喜歡的東西,並進而把自己的感覺看得過於重要的話,我們會尤其受不了不快的感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希望不快的感覺能夠得到迅速的緩解,而不願等情緒平靜下來之後再采取行動。
如果我們的教育中包含了忍受不快的體驗並承受最初的衝擊、直到我們能夠平靜思考的訓練,那麼很多明顯無法忍受的情形就將變得可以忍受,而很多神經衰弱也將得以避免,因為神經衰弱正如本書一再強調的那樣,不過是我們在長期的不快和恐懼情緒控製下產生的情緒與精神上的疲勞而已。中國有句古話:“麻煩是一條可以通過的隧道,而不是一堵讓我們撞得頭破血流的磚牆。”
一定程度的痛苦對我們來說是有好處的,尤其在年輕的時候,我們更不應該得到太多的庇護,因為從現在的痛苦中獲得的經驗將成為日後你的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