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第一講 焦慮概述(1 / 2)

焦慮擔憂的情緒表達

關於焦慮,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上,一般認為焦慮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擔心、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複雜的情緒狀態,是預期即將麵臨不良處境的一種緊張和不愉快的情緒。幾乎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有過焦慮的經曆和體驗。所以說,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

焦慮到底對我們有沒有正麵作用呢?是不是焦慮對人產生的都是負麵的影響呢?

德國精神病學家葛撤托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焦慮的生活和沒有恐懼的生活一樣,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這句話告訴我們,焦慮並不都是對人產生負麵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焦慮對我們的生活是有益的。它對於生活持冷漠態度的人來說,是一種對抗劑;而對於自我滿足而停滯不前的人來說,是一種預防針。它有利於促進個人的社會化和對文化的認同,推動人格的發展。比如,丹麥哲學家科爾加德,年輕時曾熱戀著他的戀人,並跟戀人締結了婚約。可是經過痛苦的心理衝突,他終於又毀棄了婚約,並終身不娶。他把自己在靈與肉的衝突中產生的焦慮上升到哲學高度,寫成了幾本關於焦慮的專著。這些成果是焦慮帶給他的,是焦慮使他迸發出了耀眼的思想火花。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焦慮是具有創造性的。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對焦慮的研究做出了較大的貢獻。1894年,他在發表的論文裏主張從神經衰弱裏分離出一個特殊的綜合征:焦慮神經症,他將焦慮分為三類:

1.客體性焦慮(恐懼)

一是原發的客體性焦慮;二是繼發的客體性焦慮,即客體出現的可能性引起的焦慮。

2.神經性焦慮

指意識不到的焦慮,是阻抑無意識裏的焦慮本能衝動,而不是外在的客體。

3.道德性焦慮

危險來自超我,被體驗為恥辱和罪惡。

那麼焦慮有哪些特點呢?

我國精神病學專家許又新將其歸納為三個方麵:

一是與處境不相稱的痛苦情緒體驗,典型形式表現為沒有確定的客觀對象和具體而固定的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文獻中常稱為漂浮焦慮成無名焦慮。

二是精神運動性不安,坐立不安,來回走動,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現為不自主的震顫或發抖。

三是伴有身體不適感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出汗、口幹、胸悶氣短、呼吸困難、豎毛、心悸、臉上發紅發白、惡心嘔吐、尿急、尿頻、頭暈、全身尤其是兩腿無力感等。

隻有焦慮的情緒體驗而沒有運功和植物神經功能的任何表現,不能合理地視為病理症狀。反之,興奮不安和恐懼的內心體驗,單純身體表現也不能視為焦慮,隻有以上三條同時具備才能視為病理性的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到焦慮、擔憂和害怕。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情緒反應是恰當的,不會造成身體和心理的損害,甚至有利於我們的生存。焦慮、擔憂和害怕,作為應激情況下出現的一種正常的反應,僅在反應過分強烈或焦慮體驗與事實嚴重不相符時,才會產生危害。例如,在荒野裏遇見一條蛇時,我們會感到焦慮,體驗到緊張和害怕,這種反應完全是有益的,它能激發和調動個體能量以應付外來的突發事件對生命的威脅,從而增加個體生存和延續的機會;但如果我們在動物園裏看到在鐵籠子裏的蛇時,還會產生類似的反應,那這種反應是過分的、有害的。當焦慮嚴重、持續且破壞到正常的生活時,就可能是焦慮障礙的前兆。

廣泛焦慮的身心變化

焦慮性神經症分為兩種,即廣泛性焦慮障礙(慢性)和驚恐障礙(急性)兩種。

廣泛性焦慮症是以經常的或持續的、無明確的對象或固定內容的緊張不安,或以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的過分擔憂或煩惱為特征的心理障礙。病人的表現與現實情況不相符合,使其感到難以忍受又無法擺脫,常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或運動性不安或過分激惹。

患廣泛性焦慮症的女性略多於男性,而且該病似乎有遺傳成分在內,因為一些研究提示廣泛性焦慮症有家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