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知識和技能要求
●能正確地敘述高等植物生長的區域性、周期性和生長大周期及相關生長。
●能結合對周邊相關生產案例的分析,說明植物的營養生長與果實、種子產量的關係。
5.3.2 情境(情景)設計
問題的提出
1)介紹植物生長的區域,敘述植物的周期生長。
2)說明植物生長大周期現象。
3)解釋“根冠比”大,根是否一定長得好;說明影響根冠比的條件。
4)描述植物的相關生長。
5.3.3 支撐知識
(1)植物生長的區域性和周期性
1)植物生長的區域性
①莖的頂端生長 莖的頂端生長錐是高等植物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發源地,營養體向生殖體的轉變是在這裏進行的;葉在莖上的排列順序(對生或互生),花序的形狀都是在生長錐中首先形成的器官原基時就已經確定的。植株地上部分各生長區的分生組織都是由這裏衍生出來的。莖的頂端生長,在進入穗分化之前,一般可以維持無限的生長,它在植株生長勢上占有最大優勢,隨時控製與調節著其它生長區(如在它下部的側芽)的生長。
②根的頂端生長 根的頂端生長和莖的頂端生長不同,它不形成任何側生器官,具有頂端生長優勢,可以控製側根的形成。一旦根尖折斷,更多的不定根可從生長部位長出來。由於根受到土壤的阻礙,它的生長區要比莖的短得多。
③其它生長區 除了植物的頂端以外,植物各部分還分布一些其它的生長區。例如居間、側生分生組織等所在部位,還有些內部生長區經常處在潛伏或抑製的狀態。隻有在適當時機或受到一定刺激後才活躍起來。它們不僅發源於頂端生長,同時,它們的活動也受頂端生長的控製。
2)植物生長的周期性 植物器官或全株的生長速度按其晝夜或季節發生著有規律的變化,這種現象稱為植物生長的周期性。植物生長周期性變化與環境條件的變化緊密相關,而植物內部因素,在多種周期性變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①生長的晝夜周期性 引起植物生長晝夜周期性的原因,主要是溫度、光照和植物體內水分狀況。在一天的過程中,晝夜光照強度不同,溫度高低變化也很顯著,因此,植物生長就產生周期性。一般植物的生長在夜間要比白天快,因為光抑製植物的生長,同時夜間土溫較高。
②生長的季節周期性 植物生長的季節周期性總是和它原產地的季節變化相符的。這是長期在同一環境的影響下,植物形成了特定的遺傳本性(內因)所致。在溫帶,春季芽的萌發、夏季的茂盛生長、秋季的落葉、休眠等現象,都是受到四季的溫度、水分和日照等條件通過其內因引起的生長季節周期性變化。
(2)植物生長大周期
植物的全株或個別器官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其生長速度都表現出“慢–快–慢”的基本規律,開始時生長緩慢,以後逐漸加快,達到最高點後,生長速率又減慢以致停止。我們把植物生長的三個階段總和起來稱為生長大周期。生長最快的階段稱為大生長期。用坐標表示,則生長大周期呈S形曲線。
(3)植物生長的相關性
植物各器官既有精細的分工,又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因此,植物各部分間的生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植物體各器官間的相互製約與協調的現象,稱為相關性。農業生產上為了獲得高產優質的產品,經常利用水肥管理、施用藥劑或整枝、修剪、密植等技術來調整各部位間的生長關係。
1)地下部(根)與地上部(莖、葉)的相關性 農業生產實踐中總結出“根深葉茂”、“育苗先育根”等寶貴經驗。為什麼隻有根生長得好,地上部分才能很好地生長呢?一方麵,地下部生長所需要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等是由莖、葉提供的,而根係供應地上部分水和無機鹽。另一方麵,很多生理活性物質,如某些維生素、生長素等是在葉中合成後供應給根的,而近來研究證明,根的傷流液中含有多種氨基酸以及細胞分裂素、赤黴素和植物堿等,這些物質沿導管向上輸送給莖、葉。這些物質的相互交流,才使根和莖、葉分別獲得了自己不能滿足而生長又必需的物質,從而得以正常生長的。上述表明根和莖、葉之間是處於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的關係之中。植物的根和莖、葉所處的環境不同,二者所要求的條件也不完全相同,當環境條件發生改變時,往往對於莖、葉及根的影響也不一致,使這兩部分的關係除了相互促進外,也經常處於矛盾和相互抑製中。這可以從根冠比(根幹重/莖、葉幹重)的變化中看出來。
當土壤比較幹燥,氮肥供應適宜,能增大根冠比;相反,當土壤水分較多,氮肥過量,能降低根冠比。當然,根冠比的大小和光照、溫度以及磷、鉀肥的狀況等也都有直接關係。應當注意的是,根冠比隻是一個相對值,不表示根和莖、葉的絕對量的大小。所以,根冠比大的根,它的絕對量不一定大,很可能是由於地上部分生長太弱引起的。因此,在生產上應防止對根冠比的片麵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