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袁麒真人(1 / 2)

在三清山腳下的清溪江畔,有一個名叫“張家灣”的小村子,村子裏麵隻有2戶人家,一家姓張,一家姓袁。張家世代居於此地(故村名叫“張家灣”),而袁家則是從九江雲土澤搬遷過來的,那裏大水不治,常年有洪澇災害,生存環境險惡,而三清山一帶,不但景色秀美,而且地熟人稀,所以袁家選擇搬遷於此。

這年冬天,張家和袁家的媳婦雙雙生下了2個大胖小子,這在古代,可以視為“兄弟吉兆”,他們兩家本來關係就很和睦,現在更是以孩子為紐帶,同喜共賀,不分彼此。因袁家的孩子出生略早,故名“袁麒”,而張家的孩子出生略晚,則名“張麟”。

袁麒和張麟從小就以兄弟相稱,不過性子各有不同。袁麒喜歡垂釣,每日煙波江湖,以“清溪江漁翁”自居,而張麟喜歡伐木,每日進山砍柴,自況“三清山樵夫”。

忽一日,有一個自稱“金陵子”的道人雲遊到此,見到袁麒和張麟2人,大喜,說他們根骨不凡,要收為徒弟。袁麒卻不以為然,他說:

“我每日釣魚300尾,自在悠閑,憑什麼要拜你為師呢?”

金陵子隻是微微一笑,淩空一指袁麒的魚簍,裏麵跳出一條魚來,瞬間幻化成人形,那魚先是朝金陵子揖首,然後問袁麒:

“我每日在清溪江閑暇自在,你為什麼要釣我為食呢?”

袁麒大驚,深深佩服金陵子的神通,於是拜倒在地,尊他為師。

張麟也不服氣,他說:

“我砍柴為生,與世無爭,本身不就是在修行嗎?”

金陵子於是指點了一棵小樹,對他笑了笑,說:

“假如你能將這棵小樹砍倒,那就說明你修行到家了。”

張麟哈哈大笑:“似這般柔弱小枝,我一隻手就可以砍倒它。”

說罷舉斧便砍,但是,他一斧砍下去,小樹不但未倒,反而壯大了一分,連續砍,便連續壯大,等他十斧下去,那小樹儼然已經變成了參天大樹。

張麟也被金陵子的神通折服,於是和袁麒一起,拜他為師。

金陵子既收2徒,便不再雲遊,而是在三清山住了下來。他教袁麒收攝心性,專修成仙之道;又教張麟廣種百草,練習金丹之術。如是歲月,忽然即過百年。

這一天,金陵子把2個徒弟叫到身邊,然後說道:

“為師修行圓滿,飛升在即。我料定100年之後,人間將有大事發生,你們務必要在這期間修煉有成,得道飛升,否則就可能墮落輪回,成仙無望了。切記,切記。”

過了幾天,金陵子真的白日飛升,到仙界去了。

袁麒和張麟師兄弟2個,從此牢記師傅的話,勤加修煉,不敢有絲毫懈怠。袁麒為了潛心修行,還專門跑到清溪江畔的武陵源,開辟了一個洞府,名字叫做“麒星洞”,舍棄凡間衣、食、住、行的欲求,一心修真;而張麟則走的是另外一條修真之路,他練習的是金丹之術,而煉丹需要廣取材料,包括火精、玉石、石膽、雲母、何首烏、石鍾乳、玉津露等,所以他以丹藥懸壺濟世(說白了就是給人看病),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就在三清山建立起一座大殿,取名“天師府”,一邊收集材料,一邊煉丹修行。

人間百年,隻是彈指一揮間。袁麒在“麒星洞”閉門修煉,眼看就要大成,這一天卻來了一個他不得不見的客人,正是師弟張麟。原來,張麟修煉金丹,按金陵子傳下的《龍虎還丹訣》,竟然煉出了一顆“太一八景丹”,張麟喜出望外,因為這意味著他丹術有成,很可能也要圓滿了。師兄弟當然要有福同享,所以他捧著“太一八景丹”就來找袁麒。

袁麒聽師弟說明來由,也是非常高興,2人同聲慶賀,並且將“太一八景丹”一人一半,分而食之。不料,袁麒不食人間煙火久矣,而且他的修行比張麟還要更高一些,這半粒“太一八景丹”入肚,不但沒有增加他的修行,反而使他修煉有成的元嬰消瘦了不少,肉體真身也萎縮了一些,腿腳方麵更加嚴重,竟然隻能就地癱坐了。

袁麒一驚之下,又怒又恨,指著張麟,想說些什麼,可愣是沒說出半句話,便直接中風暈倒了。

張麟陡然遇見這種變化,也是手足無措。他懊悔交加,千不該,萬不該,不該給師兄吃什麼丹藥,可是事到如今,把腸子悔青也沒什麼作用,所以,他隻能守在師兄旁邊,盡力幫他護住心脈,等待時間慢慢恢複。

在張麟的守護之下,袁麒終於慢慢舒醒,不過神誌卻有些恍惚,有時候他大罵張麟,有時候又痛哭流涕,很難收攝心性,聚元修行。他已經修成的元嬰也逐漸縮小,晦暗不明。張麟眼看師兄的數百年修行,就要毀於一旦,不禁心如刀絞,於是痛下決心,一邊守護,一邊每日采藥煉丹,發誓要將自己的大哥兼師兄醫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