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所說的敵人是一個十分廣泛的說法,並不是與自己有著深仇大恨的死對頭。例如商敵、情敵、棋敵、牌敵、考敵等。人為什麼要為自己設下眾多的敵人?為什麼要對別人懷恨在心?這種整天與人為敵的人,最終會變成冷酷無情的人。
為了免於這種事情的發生,我們應該欣賞對方的優點,容納別人的短處,而不是在心中暗自播下仇恨的種子。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冤相報何時了?”假如總是想著報複他人(敵人),最終可能會弄得兩敗俱傷。反之,如果以德報怨,把敵人作為你的朋友,成為支持你的力量,這才是成就大事業的胸懷。
淮陰侯韓信早年家中一貧如洗,因為沒有正式職業,他便遊蕩度日。由於囊中羞澀,為了活命他不得不沿街乞討。
有一天,饑餓難耐的韓信來到縣城的護城河邊釣魚,河邊有幾個洗衣服的老婦。有一位老婦見韓信數日沒有進食,都快撐不住了。老婦人生憐憫之心,一連數日給韓信帶來飯食。韓信感激老婦對自己的恩惠,說:“救命之恩,日後定將報答。”老婦聞之即生氣地說:“我可憐你數日沒有進食,何求報答?但願你日後成為一個有用的男子漢吧!”
韓信聽了老婦人的話,心裏很難受。他失望地走在城裏的街上。突然,有人大喊:“韓信,站住,不準過去!”
韓信看到前麵有一群人,其中有一個專橫跋扈的少年,叉著腿,伸著胳膊,擋住韓信的道路。韓信無意理會,那少年竟狂妄加劇,指著韓信背上挎的寶劍說:“你身軀高大,帶著寶劍,其實人大膽小,沒有什麼出息!”與此同時,好多人也前來看熱鬧。隻聽那少年說:“韓信,你要有膽量就殺死我;如若不敢,則從我胯下鑽過去!”說完,叉開雙腿擺開架勢。眾人一齊盯著韓信,韓信目光呆滯地站了好久,慢慢地彎下腰從那個少年的胯下鑽了過去。狼狽不堪的韓信,頓時引來眾人的嘲諷。
轉眼10年過去了,韓信參加了推翻暴秦的農民起義,先在項羽手下,後又在劉邦部下任將軍。而後他被劉邦重用,統兵百萬,屢戰屢勝。劉邦即得天下,論定韓信軍功最大,封為楚王。韓信於是又回到了當年受胯下之辱的故鄉,多方打聽當年老婦人及侮辱他的那個少年的下落。當地百姓聞之,都議論道:那位老婦人該變成富人了,那少年的死期將至。韓信最終找到了老婦人和那個少年,並召來了附近的鄉親。他賜給老婦黃金千兩以報當年之恩。與此同時,一位身體強壯的漢子,害怕地跪在韓信麵前。
韓信指著那個男子對左右說:“這是一位壯士,當年侮辱我時,我當然可以一劍刺死他。可殺死一個年幼無知的少年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忍了下來。今天,我讓他擔當中尉的職務,掌管捕捉盜賊的事情。”
這個決定令眾人倍感詫異,那位男子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隨即引起了圍觀百姓的驚奇和稱讚。而韓信的部下因此更加信賴和效忠韓信了。
知恩圖報、以德報怨,韓信呈現出了一個有氣度、有素養的大將胸懷。所以,人們也就能夠理解,韓信為什麼能駕馭千軍萬馬,成為足智多謀的常勝將軍了。
有一位哲人說過:“沒有敵人的人生很寂寞。”這位先哲口氣好大,試想,誰希望用敵人來充實自己的人生呢?其實,假如仔細想想,誰是你的敵人呢?敵人是不是伴隨著人出生而出現的呢?本來敵人並不存在,而是因為某些原因才出現的。有些時候,以前的朋友反目成為現在的敵人,也許以後還會再成為朋友。
《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的情節:
曹操招降關羽後,待他甚厚,可是關羽最後還是掛印封金,離開了曹操,毅然投奔劉備。
盡管關羽離開曹操很是怨恨,可曹操依舊寬宏大量地親自為關羽送行,並送給關羽一件紅袍。
以德報怨,的確可以感化敵人,把敵人變為自己的朋友。試想,曹操後來能在華容道全身而退,就是因為關羽的“一念之仁”。不打不相識,為什麼你們不能成為朋友呢?把敵人當做你的朋友,投入感情,互相禮讓。若如此做了,說明你正在逐漸地提高自己,使自己心胸開闊。
以德報怨,往往能以很小的代價化幹戈為玉帛,使所謂的敵人成為你又一個後盾。
何必以仇視的心態對待你的對手呢?如此,自己會身心疲憊。與其如此,倒不如以一顆友善的心去欣賞對手。
看人心經
有些人一旦對立場不堅的人心生恨意時(即便是假想敵),就會想方設法地攻擊對方,直至把對方徹底打倒。還有一類人,懷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心態,要是挨了一拳,不還對方以拳腳是不會罷休的。這樣一來,不僅永遠無法和解,更會加劇彼此之間的憎恨,最終落得兩敗俱傷,更有甚者還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