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2章 從多個側麵來了解他(1 / 1)

“盲人摸象”盡人皆知。它講的是:幾位盲人摸象,摸到腳的盲人就說像似桶一樣的東西;摸到尾巴的盲人說似掃帚一樣;摸到肚子的盲人說如鼓一樣;摸到耳朵的說如笊籬;摸到牙的說像似角一樣;摸到鼻子的說像條粗繩索。盲人由於視覺的障礙,看不見大象的立體畫麵,每人隻摸到象的一部分,卻把它當作整體,這個故事對所有知人識人者如何去全麵認識他人有很深刻的啟示。

例如把偶然犯錯誤的同誌看成是“屢教不改”,把偶做一兩件好事的人當成先進人物。這樣的後果必定造成知人識人的失誤。要避免“盲人摸象”的錯誤,就必須借助於“立體透視法”來知人識人。所謂“立體透視法”,就是對對象做全麵性的綜合考察透視,反映這個對象的整體以及這個整體和部分事物所構成的立體畫麵。

我們遇到某些常見的現象後,不要隻用一種思維,隻停留在常規的疑問上,而是要多方位地去探究問題。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想,為什麼蘋果往地下掉,而不往天上去呢?他從相反的角度思考問題,發現了地球的吸引力。知人識人者在認識他人時也是一樣,既要善於從正麵角度去思考問題,也要善於從相反角度去思考問題;既要從曆史角度看待他人,更要從現實角度衡量他人;既要考察他人的個體素質,也要考察他人在群體和組織中的行為表現;既要從品德角度、才幹角度、行為角度去考察人,也要從氣質角度、喜好角度去衡量人。這樣才能判斷和識別其真實能力。

“管鮑之交”曆來被稱為千古佳話,其中固然讚揚了管仲的治國才能,但更重要的則是讚揚了鮑叔牙的慧眼識人。

管仲,名夷吾,東周時期齊國人。身材魁梧,精神俊爽,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最初,他懷才不遇,隻好與鮑叔合夥做買賣。賺了,他常常多拿一倍。不少人認為他太貪,議論紛紛。後來,管仲一連三次當小官,又都三次被免職。好多人笑他無能,鮑叔為之辯解:管仲是治天下之奇才,曲高和寡,這隻能怪其上司太笨拙,不會用他!管仲知悉後,無限感慨,便與鮑叔結為生死之交。

數年後,管仲、鮑叔分別做了齊國國王的兒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各為其主,盡心盡力,國王死後,兩公子為奪王位發生了激烈的爭鬥。管仲為保公子糾上台執政,箭射小白,小白險些喪命。但不久還是小白做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而管仲陪著公子糾流亡魯國。魯國為了魯齊關係,殺了糾,並把管仲押送齊國。時受重用的鮑叔聞知,親自迎接囚車,釋放管仲,並把他安排到自己家中去祝又麵諫桓公饒恕管仲且委以重任。桓公也知道,管仲的確是位難得的人才!於是,拜管仲為相,尊其號曰仲父,並且規定:不許犯夷吾之名;不問貴賤,皆稱其字“仲”。齊桓公之稱霸,九次會合天下諸侯,匡扶天下正道,這都是用了管仲之謀。

管仲說:“當初我貧窮時,曾與鮑叔牙一起做買賣,分財利時我常常多占,鮑叔牙卻不以此認為我貪,因為他知道我家貧。我曾經為鮑叔牙謀事,結果卻使他更窘迫,鮑叔牙不因此認為我這個人很愚蠢,因為他知道時機有時有利、有時不利。我曾經幾次出仕,卻屢次被國君罷免,鮑叔牙不據此認為我無能,因為他知道我沒有碰到好時機。我曾幾次帶兵打仗,卻屢戰屢敗,鮑叔牙不因此以為我這個人膽小,因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養。公子糾與小白爭位失敗後,召忽自殺,我被囚禁起來,忍受侮辱,鮑叔牙不因此認為我這個人不知羞恥,因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為恥,而隻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所以說,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先生。”

鮑叔牙推薦管仲後,他的職位在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其中有封邑的有十多代,子孫中有許多人都成為有名的大夫。相比之下,天下人很少稱道管仲之才能而常常稱道鮑叔牙有知人之明。

從上麵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用常規、片麵的觀點識人,會把活人看成“死人”。隻有多角度、全方位識人,才能真正做到識人於全。

看人心經

人的整體如同一個立體事物一樣,是多麵的。每個部分就構成了一個人的麵,通過麵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本質屬性。但並不是所有的麵都和這個人的本質屬性相一致,人的本質屬性是由大多數的麵決定的,如果把人的個別麵當成大多數的麵,把部分當成整體,就會犯“盲人摸象”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