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1章 從他的德性看透他(2 / 2)

按照識人學的基本原理,在處理和看待德與才的關係時,我們強調德應重於才,但在這前提下,又要注重量與才的問題,堅持德量才三者的統一。德,即剛直無私,忠誠廉潔,而不能隻是庸庸碌碌,無人誹謗也無人讚揚。量,指能接受正確意見,容納賢才,而不能隻是城府深,能忍耐,保住俸祿和地位。才,指奮發有為,能隨機應變,而不能隻是耍小聰明,口齒伶俐,辦公文熟練。符合這三條標準才能擔當重任。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不但本人是大德大才的曠古奇才,他選拔人才,也以德才兼備為準則,正如他在《便宜十六策》裏指出的: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因此,諸葛亮在治理蜀國時特別重視選拔德才兼備之士。

諸葛亮推薦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重兵,負責宮中之事。劉禪常欲增加後宮嬪妃,董允認為古時天子後妃之數不超過十二人,今已足數,不應增加。劉禪寵愛宦官黃皓,皓為人奸佞,想幹預政事,允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黃皓,允在時,黃皓不敢胡為。

蔣琬、費柿、薑維都是諸葛亮精心選拔為他理政、治軍的接班人。蔣琬人蜀初期任幹都縣長,劉備下去巡視,適見蔣琬飲醉,不理事,大怒,要殺他。諸葛亮深知其人,為之說情:“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劉備敬重亮,聽其言,才不加罪。後亮提拔琬為丞相府長史,亮每次出征,琬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給。亮常讚琬為人“忠雅”,可與他輔佐蜀漢王業。亮死前,密表劉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亮死,琬執政,其人大公無私,胸懷廣闊,能團結人,明知時勢,做到國治民安。蔣琬病,薦費棉代之,費棉為人明斷事,善理事,知軍事,他在任時邊境無虞,魏人不敢正窺西蜀。薑維繼諸葛亮複興漢室之誌,屢次北伐,雖無大勝,但魏兵也不能侵入。及司馬昭派大軍伐蜀,劉禪昏庸不聽薑維派兵扼守陰平之議,鄧艾得以偷渡而直搗成都,劉禪出降,並令薑維降,薑維想假降待機殺鍾會以複興蜀漢,其宿願雖不實現,足見其人忠烈。

劉備死後,有諸葛亮及其後繼者蔣琬、薑維等輔佐,劉禪這昏庸之王才得安坐帝位達四十一年之久。而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篡權,魏立國雖有四十五年,但早在十七年前司馬懿就發動政變奪取曹爽的軍權,魏政權已歸司馬氏,魏已名存實亡,魏政權存在實際隻有二十八年。孫權死後,孫亮立為吳帝,內部不和,國勢日弱遂被晉滅,孫權後人掌權隻有二十七年。三國相比,蜀漢政權較穩固,無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之事,這是因有德才兼備的賢臣輔佐之故。

看人心經

真正的誠實之人,真正的忠臣,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表現出他們優秀的品質。所以,以近知遠,以微知明,也是識人之道必不可少的良策。要評估人才,無非德才兩者。人才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學問型,一種是事業型。而人才的形成是靠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因此,德才兼備的人的成長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