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月背(2 / 3)

這是張載民第二次的進入太空了,比起初來乍到的王東柏,他也更有經驗,運動中也在提醒王東柏記錄飛行儀表的數據統計,甚至還分心計算著自己的心率。看著在控製台前忙碌的王東柏,亦如昨日的張載民,心情多少欣慰複雜。

四天轉瞬即逝。

“飛船已被月球引力捕捉,開始繞月飛行。”鄧費冷靜指揮並做著報告。

飛船外的月海已經清晰可辨,“風暴洋”如同近在眼前。但那並不是此行的目標,他們的目標是“紅灣”,再從紅灣建立的基地往月背開拓!三人都壓下緊張情緒,穩步的執行指令。

“huston we have a problem。”王東柏鬼使神差的說了句。卻又立馬反應過來,忙向投過來疑惑視線的兩位解釋“沒事沒事!就是抽風想起那個電影了。”見沒有大礙,兩人繼續監控儀表狀態。張載民還提醒了聲“別緊張,都有第一次,習慣就好了。”

經過迭代,如今登月已經已經不需要以往那麼繁複的過程,在繞行月球兩周後,到達指定登陸點後張載民開始用噴射器微調位置,保證降落位置精準,鄧費實時報告監控,而王東柏則在旁記錄並輔助。好在一切無驚無險,順利降落。

基地建在地下,即使月球正麵受隕石的迫害較少,也不能保證不受隕石破壞的幾率是百分之百,為保證安全還是將基地建在了離地表約十米的地下,飛船在降落後與基地上延伸到地表的對接口對接才算真正完成降落。

王東柏跟著解開安全帶,頭上企鵝玩偶的搖曳能明顯看出重力的變化。它就是陪伴了一路的“0重力指示器”。輕拍了下小企鵝,他起身聽從鄧費指示拿上了工作箱。接下來就是為期兩個月15天16個小時的月球探測工程。

月球基地說是基地,但也不過是個埋在地下被鋁製合金與月壤磚包裹的大鐵盒。隻不過這個鐵盒的封閉性比較好罷了,共385立方米的體積,但卻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堆砌。王東柏想到自己也將成為添磚加瓦的一份子就與有榮焉。

他們的工作並不難,隻是繁多的采樣測繪,保證傳輸的數據真實可信。到達基地他們便先與基地裏的常駐人員了解了基礎情況。

基地裏的水與氧氣並不缺乏,自從十五年前的技術突破,用微波技術穩定從月壤中取水後,氧氣與水便成了“廉價物”。隻有食物需要定期由地麵供給。當然王東柏三人也不隻是單帶了個人上來,這些物資的補充也是他們的任務之一。

搬運物資,調整參數,一切都穩定的按計劃運行著。

2056年12月23日,今天是王東柏的第一次獨立出倉作業。前兩次都由張載民帶隊操作。當然這次作業並不複雜,依舊是坐車按固定軌道對“紅灣”的明暗界限測繪。一些特殊地形,探測器不能到達,這時候就需要真人實地勘測。

“我已出倉,感覺良好。”王東柏穿著沉重的白色宇航服踏出第一步,經過幾代的迭代,宇航服雖然還是擺脫不了這個顯著的缺點,但是在肢體的靈活度上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不僅如此,甚至可以利用月球的引力短暫實現飛行,登上一些較低的環形山。但是加上要攜帶的器材,宇航服反倒顯的更重了。

王東柏將裝備在月球車上安裝好就站了上去,把自己也固定好。雖然月球車都會按照固定程序來運行,路線也都是固定的,但在另一個星球上開車也是個新奇的體驗。

站在車上,握著把手,王東柏環視一周,簡單檢查了一番,“好,準備完畢。”

月球車開始運行了,荒蕪的蒼白月土上,不知道能不能在地球上看到這個身影。王東柏這樣想,同時向月球基地彙報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