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21世紀崇拜心理展望(2 / 3)

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之相反,充滿了一種宿命色彩。在中國的古代經典中,有許多關於“天命”的論述,在老百姓中,算命、看相、占卜、巫術千年不衰,前些年出出的“易經熱”就是一例。在中國古代流傳的大量格言俗語中,我們隨時可以看到這種認命的思想。《增廣告賢文》雲:“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名賢集》雲:“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失子家訓》雲:“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幾近焉。”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遇上倒黴的事,總是長歎一聲:“這就是我的命。”既然命運是如此不可更改,爭強好勝又有什麼用呢?顯而易見,如此相信命運存在的人,肯定不會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作激烈的競爭。

中國的儒家文化崇尚“中庸”,這就是凡事要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保持中遊,這種“中庸崇拜”其實是一種庸人崇拜。這種觀念鼓勵的是向芸芸眾生看齊,反對的是力爭上遊的精神。我小時候在農材勞動時曾聽到一位老人講農材的成份,當時官方的觀念是越窮越革命,而他的觀點卻有所不同,他認為當富農、地主遭人恨,當貧農又讓人瞧不最好的成分應該是中農,說富不富,說窮不窮,實際上,這位老人的觀點才真正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顯然,這種觀念也是與現代社會的競爭精神格格不入的。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崇拜庸者、照顧弱者、貶低強者的文化。它的原則是“向中間看齊”,這樣就要對跑在最前麵的優勝者進行“製裁”,讓他們不要走得太快了。

在崇拜強者的文化模式中,是鼓勵弱者向強者看齊;在崇拜庸者的文化模式中,是鼓勵強者向庸者看齊。前後表麵看似乎是對弱者的不公,但實際上卻有利於弱者者的發展,因為強者和弱者不是絕對的,弱者在競爭中可以由弱變強;後者表麵看似乎很公平,實際上卻是扼殺人的生命力的,不但對強者不公,而且在這種氛圍下,結果隻能是弱者更弱,強者變弱。

在缺乏競爭的中國傳統社會裏,人個是不需要才幹的,有個性的出眾的人往往被視為危險人物,因為他們的存在破壞了庸碌的氣氛,破壞了“大家都一樣”的規矩,所以,才華出眾的人必須裝出一副謙虛之態,藏起自己的鋒芒。即使是先天的優越條件,也不能顯示出來,一個比別人漂亮的女孩子必須在打扮上使自己平庸化,否則就會成為大家指責的對象。

傳統中國人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盡量弱化自己。中國人的謙虛是世界上有名的,在與陌生人效往時,最好是先數落自己的不足,“我不行”,“敝人不才”,這些口頭禪總是掛在他們嘴上。其目的是縮短與對方的距離,使對方解除戒備心理。如果你才能出眾,那麼這一招就更有必要了,否則,就會遭來無端的嫉妒。

也正是因為這種貶抑競爭的社會環境中,中國人的嫉妒心才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一個群體中,才華出眾的從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在這方麵壓不倒他,就在別的方麵整他,直到他變得“跟大家一樣”。總之,我出不了頭,你也別出頭。正是在這種心態支配下,“文革”期間會出現把鋼琴彈得好的人的手指打斷,將靠麵孔演戲的人毀容,將舞蹈演員的腿打拐的現象。一些平時在成就上比不上別人的人,伺機而動,將別人整垮,以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