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明星崇拜心理(1)(2 / 3)

明星是現代大眾媒介的產物。明星的巨大魅力使得電影等高風險投資成為一種保險閥,於是,影視業的職業運動等行業普遍推出明星製,突出明星的地位和作用,以使明星的名氣更大,以便為本行業的高風險投資帶來更大的保險能力。於是乎在大眾媒介高強度、高密度的宣傳下,明星們獲得了異乎尋常的知名度,成為人們注目的焦點性人物。

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攝製技術和製作技術的提高,電影逐漸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最普遍的商業性娛樂形式。這時期出現的大型故事片,確立了電影在娛樂業的地位,並把電影轉化為一種大眾媒介。而精明的電影製片商們在電影業誕生的初期,就開始從觀眾對角色和演員本人的認同感中找到了一條吸引觀眾和穩定票房的手段——明星製。所謂明星製,就是以明星為台柱子,希望以明星的影響力來吸引更多的觀眾的製度。明星的巨大魅力為電影這項高風險的投資行業找到了保險閥。於是,電視和職業運動等其他行業也紛紛效仿推行明星製。明星因此作為大眾社會的產物代替了昔日的英雄人物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人物。對明星的崇拜也就成為了現代社會和普遍現象。盡管明星的外延不時被人們擴大,但影響範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的卻是來自演世界和體育界的明星,明星崇拜也主要是對來自上述領域內的影響明星、歌星和體育明星的崇拜。

所謂明星崇拜,就是指在現代傳媒社會中,在大眾媒介的運作下,人們對於自己認同的演藝界和體育界中的焦點人物所表現出的極度喜歡、欣賞、佩服等情感以及由此引發出的種種行為表現。

實際上,是觀眾促成了第一批電影明星的誕生。他們不滿足於隻見演員其形卻不知其名的狀態,便用製片廠的名稱為自己喜歡的演員命名。精明的製片廠老板就是由此預見到出名的演員可能帶來巨大利潤,於是,就開始有意培養電影明星,並推行明星製。而且這種所謂的名星製又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而且策劃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如,製作公司根據一些明星的氣質和戲路,輔之以專門的創作班子。從劇本到角色形象、到宣傳,充分突出明星的作用。而電影史上推出的首位明星,又完全是一種類似欺騙的計謀。1910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負責人卡爾·蘭姆利為了替自己的影片作宣傳,就在當時的《電影世界》雜誌上故意刊登該公司台柱演員弗洛倫斯·勞倫斯死去的消息。接著,他又同甘共苦賊促賊地宣傳:勞倫斯死亡的消息是一則十足的謊言,是獨立公司的敵人惡意中傷,蘭姆利隨後又安排勞倫斯和她的經紀人在聖路易大車站與觀眾見麵。作為觀眾來說根本不知道這是像演電影一樣地在作戲,結果在安排見麵的當天,充滿好奇心的人擠滿了車站。這一下讓勞倫斯成了大名人。並因此而成為電影史上第一個受到狂熱歡呼的明星。作為當時的背影來說,蘭姆利別出心裁的計謀確實為以後的明星製的產生提供了一種不可多得的策劃模式。於是在1927年,隨著幾家主要的有聲電影製片廠在好萊塢建立,明星製開始真正確立。明星製為電影業解決了一個根本問題,即當為提高影片的質量和效果,在投資了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風險後,票房效果如何,主要取決於對明星所進行的高強度、高密度的宣傳。這是電影業巨大風險性投資的最佳保證。於是後來對明星製的運用就高招疊出,其中包括最有效的明目繁多的電影獎的設立,如最權威、影響最大的電影奧斯卡獎。其實,觀眾的認同才是明星產生和存在的重要因素,但製片商不會總是被動地等待明星自然而然地出名。實際上,明星是被製片商精心炮製出來的。好萊塢有個笑話,一名影片公司老板對某些由他炮製出來的明星不知感戴德很有意見,他說:“我從來沒有遇見一個知道領情的電影演員。那些明星居然相信起自己的宣傳廣告來了,要知道是偉大的片子造就出大名星。把你的媽或姑媽送來,我照樣可以讓他們成為名星。”

不管明星是如何產生的,都僅僅是一種包裝和人工損製作的手段,這種手段也僅僅是明星的產生創造了一定條件,而一個明星要真正成為明星,主要取決於明星的水平和廣大觀眾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