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從活著的人們的心中完全消除掉對這種神靈英雄的特殊的崇敬、忠誠和崇拜。不管這種崇拜多麼模糊不清和違反常情。這也就無異於說,隻要有人類存在,對這種英雄的崇拜就要永遠存在。對這種近似於神話的英雄,有一個很有興趣的實例可以證明:
生活於1694年—1778年的法國著名作家伏爾泰,當他以84歲高齡從法國東部的費爾奈來到巴黎時,他就是被當作一個神靈英雄而受到歡迎和禮遇的。所有的人都無限地崇拜他,地位高的人甚至把自己裝扮成酒館的待者來歡迎他。女士們從伏爾泰的皮毛大衣上拔下一兩根毛,當作聖物來保存。在整個法國,沒有任何最高、最美、最高貴的人物不感到伏爾泰這個人更高大、更神明、更高尚的。
神靈英雄自有其當時的曆史背景條件。在世界曆史上,將不再會有哪一人能偉大到被他的同類視為神的地步。但是,過去真有一些人認為他們看到的正站在他們身邊的某個人是神,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嗎?也許有,也許沒有。但是不管有沒有,隨著曆史的發展,英雄不再被視為神靈確是事實。
在中國,真正的英雄崇拜未能得到充分發育,而往往逡巡、退縮到家族崇拜即祖宗崇拜的形式,甚至連天的“共主”——皇帝——也首先作為“祖先”(即家族英雄)在“太廟”裏受到本家族的崇拜。每個帝王都有其“廟號”,並敕封其祖先為英雄或神。在皇家樣板的作用下,各顯族亮相進行家族崇拜活動,此風所及,遍於平民。這種英雄世家或托名為英雄後裔的家族,都是神靈英雄崇拜的心理,這也是中國傳統心理中最為根深蒂固的心理意識。最讓中國百姓有深刻印象的則是《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這位英雄,動則以“劉皇叔”的顯赫名聲出現,這一是意味他有當英雄的神化條件(聖人的後裔,有聖人的血緣);二是顯示出他是正宗英雄。這種傳統的神化英雄心理,直到民國時期,仍然很流行:一旦某個無根基者(即開始時並沒有注意查找自己的多少輩祖先英雄人物的人)獲得權勢,第一要務即為自己“重修族譜”,或者是挖空心思,或者是生編硬造,把自己和家係的某個曆史上的英雄名人聯係起來,借此證明自己非等閑之輩,而是有英雄血脈的神化英雄。從而為自己頭上罩上神化英雄的光圈,而以神化英雄自居。
皇上自己可以通過種種愚民的手段將自己打扮成“天子”,即“天子之驕子”的形象,那麼一些新的權貴自然也可以冒充前世英雄的後代。這種尋英雄之“根”的行為,本身就是神靈的崇拜、祖先崇拜的翻版,或是創新。但不管怎麼說,人類不再情原將自己崇拜的對象說成是“神靈”或是“祖先”,而願意稱之為“英雄”,就是一種在當時曆史條件下的進步。
先知英雄
當神靈英雄退出人們崇拜的曆史以後,接著而來的是先知英雄,一個時代的曆史最有意義的特點也許不是出什麼樣的英雄,而是人們迎接英雄的方式。當人們對神靈英雄之後的英雄進行歡迎時,所采取的方式是不再將英雄神化,而是將其先知化,即認為英雄都是天才人物。人們會感到這種英雄所說出來的話是其他人的話所難以比擬的。這種先知英雄的話直接來自萬物的內在事實,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能給人以“啟示”,“全能的上帝的靈感給他以理解力”,他似乎是受了神的“啟示”。這是脫胎於神靈英雄的先知英雄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