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愛情心理定律(1)(3 / 3)

社會中,大年紀女子找比自己年紀小的男子的情形也存在,但卻是少數,社會上雖也有“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但更多的說法是“女大一,不成妻;女大二,揀破爛;女大三,屋脊坍;女大四,頭觸刺”等。事實上,隻要兩性相愛,就不必過於在意年齡,年齡不應該是情愛的障礙,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女比男年齡大的愛情也相當美滿。19世紀英國兩位著名詩人——伊麗莎白·巴萊特和羅伯特·白朗寧的愛情故事在世界廣為流傳,至今為人們羨慕和稱頌。而巴萊特夫比白朗寧年長6歲,而且還是一位久臥不起的病人,她在15歲時因騎馬跌傷了脊椎骨而癱瘓。1844年,38歲的馬萊特與慕名而來的32歲的青年詩人白朗寧相識,從此他們書信不斷,談友誼、談愛情。真摯的愛使他們克服了一切阻力,終於在1846年9月21日結成伴侶,共度了15年的幸福生活。而德國傑出的思想巨人馬克思的妻子、助手和戰友燕妮比他年長4歲,他們互敬互愛,白頭偕老。

愛情心理定律

愛情中的角色定勢心理

愛情是社會關係中的一種最為簡單的兩個人的關係。兩個人走向婚姻後組成家庭,成為最小的社會生活單位。同時愛情又不簡單。它不僅涉及到個人,而且還涉及到家庭、社會等各個方方麵麵。可以說,愛情是對兩個人綜合素質的考驗。

愛情中性別角色的要求早已在我們的文化熏陶中成型。社會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左右著我們對愛情雙方的角色定義,支配著我們以應有的角色行為來表現自我。男女社會性別角色的認同在愛情中沒有兩樣的規定。

小麗是“假小子”型的女孩。運動樣樣來,黝黑、結實。總是高聲呼喝,常常還會見她揮舞胳膊。自從小麗與小傑在一起,小麗慢慢改變了。不再是四季一色的牛仔,長裙飄飄的小麗挺婀娜。小麗開始對著鏡子練習化妝。小麗笑的豪爽少見了。小麗看著小傑總是很崇拜。說到小傑,小麗羞澀地半低著頭,挺嫵媚。“這就是愛情的力量!”

愛情來臨時兩個人都會對對方有所期許,這些對男人、對女人的概念形成最早是在家庭中形成的。通常孩子們是以自己的父母的樣式為榜樣塑造著自己的男人或女人的形象。家庭給了人們最具體的性別認同的榜樣。男孩會像父親那樣或威武或儒雅。女孩子會像母親那樣或賢淑或熱情。有意無意中戀人們在兩人的關係中遵循著過去的家庭軌跡複演自己的愛情。

因此往往來自於一個男尊女卑家庭的女性在組成自己的家庭時,很有可能又一次陷入男尊女卑的悲慘境地。因為在她的印象中家庭就是這樣的,所認同她的女性角色是忍讓和順從。一種習得性的沒有地位的行為方式沒有教會她如何取得平等地位。她又一次扮演了自己母親的角色——被欺侮。家庭的烙印如此深刻,也許一時間激情可以掩蓋,但冰山下的沉積總有一天會浮出水麵。

婷來自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一所大學的教授,婷從小就在書香中熏陶著。婷優雅、溫和,追求著自由平等。雖然婷在青少年期也有一些反叛的念頭,但都有驚無險地過去了。婷愛上了來自農村的軍。軍勤奮努力,渾身散發著男子漢的氣息。兩個人深深被對方吸引。婷的父母雖然反對他們的來往,但以知識分子的大度容忍了這個女婿。隻是大家分開住,很少來往。

婷和軍在結婚半年後就開始爭吵,婷受不了軍的大男子主義,軍開始認為婷拿腔拿調不把自己放在眼裏。短兵相接發展為冷戰,婷保持著自己的優雅,不溫不火的氣勢把軍弄得無可奈何。軍有時也想和好,但無法低下男子漢高貴的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