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體型說與心理學(2 / 3)

克瑞奇米爾和謝爾頓都指出了身體特征與氣質相關,這對後人有一定的啟發作用。氣質與體型之間也許存在某種相關,但一些研究表明,這種相關並不是像他們所講的那樣簡單和直接。而且氣質與體型相關並不能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主要問題在於,當代科學還不能清楚地揭示身體特征對氣質究竟起什麼作用。一種可能是身體特征影響社會環境,而社會環境則塑造著個性。例如,一個胖娃娃,周圍人都喜歡和他開玩笑,容易形成開朗、活潑等特征;一個瘦弱的孩子,不大討人喜歡,容易養成孤僻等特征。但是他們過分誇大了生物因素的作用,忽視社會生活對氣質的作用,而克瑞奇米爾又把一切人都歸入精神病患者,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體型說

對於千千萬萬個愛美人士來說,麵容之美和體型之美同樣重要,隨著人類物質生活的發展,“減肥”和“整形”這兩個名詞已經人盡皆知並且爛熟於心。有人將瘦身當作人生中的頭等大事,也有人天天啃骨頭吃鈣片為了長高,為什麼體型對於一個人會有那麼重要呢?這個問題就得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了。

1.從眾效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從眾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作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這是指作為受眾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從眾是合乎人們心意和受歡迎的。不從眾不僅不受歡迎,還會引起災禍。例如,車流滾滾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駛的汽車司機;彈雨紛飛的戰場上,一名脫離集體、誤入敵區的戰士;萬眾屏氣靜觀的劇場裏,一個觀眾突然歇斯底裏地大聲喊叫等等。大部分的人都討厭太過於有個性的人,甚至會對他(她)群起而攻之。

國外有過這麼一個實驗: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主持人將滿臉大胡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室裏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兩分鍾,全體同學都舉起了手。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裏裝的是蒸餾水!”這個實驗,生動的說明了同學之間的從眾效應——看到別人舉手,也跟著舉手,但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受“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似乎真的聞到了一種味道,於是舉起了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追求體型之美這也是一種從眾效應。就拿“胖瘦”的問題來舉例說明,在唐朝的時候,女子都是以胖為美的,據說這個原因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與楊貴妃有關,曆史中“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就是唐朝美女的代表人物,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這麼幾句描寫她的詩句“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楊玉環做為唐玄宗的妃子,雖然在現代人眼中有些“胖”,但是長的非常美,深得皇上的寵愛,因此民間的女子紛紛效仿她的穿著和儀態,甚至連“胖”都一一效仿了。

第二種說法與李唐王朝鮮卑族的血統有關,鮮卑族和蒙古族是兩個有著親緣關係的蒙古草原遊牧民族。蒙古族一定是把狼圖騰和“以胖為美”的審美標準,一同傳給鮮卑族了。實際上,遊牧民族從古到今都以養肥牲畜為職業,認為“羊大為美”,這四個字形象地說明了獲得美感的基礎首先須是物質上的滿足,所以對於那些民族的人來說,在審美觀上就以胖為美了。

此外,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照貓畫虎也是一樣的道理。現代人的審美觀點是以骨感苗條為美,電視和雜誌上的明星、模特幾乎都是以苗條的身姿出現在大家的麵前,如果僅僅一個明星是這樣也就算了,但是許許多多的明星都是這樣,那麼在大眾的心中自然而然的就會認為“瘦”是一種美。許多體重超重的人為了健康去減肥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一些看上去並不胖的人(尤其是女生)也整天忙著節食或是吃藥去減肥,那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