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朋友是你的潛能加油站 (3)(1 / 3)

程硯秋先生是在解放前拜梅蘭芳先生為師的,那時候,梅蘭芳早已經聲名鵲起,程硯秋卻尚未成名。為了讓程硯秋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梅蘭芳每晚演出時都要留一張好票讓程硯秋觀看。1936年,當梅蘭芳堅持不與楊小樓打對台時,程硯秋卻實實在在地與師傅打了一場對台。當時,梅蘭芳是久別北平後的首次露麵,與之配戲的有老生王鳳卿、王少亭、楊盛春,小生程繼仙、薑妙香,醜角蕭長華等,陣容不得不說是十分強大,且票價又僅為12元一張,演出劇目又多是梅派名劇,自然引得觀眾蜂擁而至。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名伶自知敵不過梅蘭芳的風頭而暫時歇演,就連楊小樓,也不過每周日露麵演一次。程硯秋卻不避師傅鋒芒,執意在前門外的“中和戲院”每周演出兩場。到底還是梅蘭芳的影響力強,徒弟也終究沒有敵過師傅。這次師徒對台,外界的傳言很多,有人說是程硯秋故意如此,對師傅是大不敬。梅蘭芳卻是無一點不悅之色,在他看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是自然規律,別說徒弟沒有勝出,即使蓋過師傅的風頭,也是理所當然且值得高興的事,這並不能說明自己技不如人。與梅蘭芳的大度相比,很多信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人不得不汗顏。

10年以後,在上海,梅蘭芳與程硯秋無意間又遭遇了第二次對台。1947年,梅蘭芳與程硯秋同時在滬演出,梅蘭芳在中國戲院,程硯秋在天蟾舞台。與前一次相比,這次擔心梅蘭芳的人多了許多。原因是相對來說,程硯秋此次的演出陣容要強於梅蘭芳。從年齡這個角度來說,雖然兩人都於抗戰期間罷演,但梅蘭芳已53歲,而程硯秋剛剛43歲,正值盛年。程硯秋也預感到此次對台會對師傅有諸多不利,便特地到梅宅向師傅致歉。梅蘭芳卻很大度地安慰弟子,讓他放心去演,排除外界幹擾而盡可能發揮出自己的水平。為了提高程硯秋的聲譽,梅蘭芳還采取了如下辦法:一是每天都主動詢問清楚程硯秋當晚演什麼節目,若發現對方安排的節目與自己的相同,就主動更改,絕不重複,避免影響程硯秋的觀眾數量;二是在演出票價上也盡量定得不超過程硯秋,以此表明程硯秋的價值和地位。

那一段時間,每晚上海的這兩個戲院內外都是人山人海,燈火通明,觀眾們既為兩位藝術巨匠友好的“競爭”鼓掌,也為梅蘭芳高尚的師德和戲德喝彩。如此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競爭,一方麵,豐富了京劇劇目,拓寬了表演形式和表現手段,對京劇事業的貢獻不言而喻;另一方麵,有益的積極的競爭也使他們在藝術上精益求精,激發潛力,並不斷超越自己,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

師徒之爭,往往總是徒弟受壓,而梅蘭芳卻巧妙地借“打擂台”來提高和烘托程硯秋的名聲,其師德和戲德值得推崇。

競爭相對於合作是更好地激發潛力的一種東西,一位動物學家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奧蘭治河兩岸的羚羊進行過研究。經過長期的觀察,他發現東岸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奔跑速度也不一樣,每分鍾要比西岸的快13米。

對這些差別,這位動物學家曾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和屬類都相同,飼料來源也一樣,全以一種叫鶯蘿的牧草為主。他自認為將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在內了,卻還是找不到答案,於是他準備親自做個試驗來找到問題的答案。有一年,他在動物保護協會的協助下,在東西兩岸各捉了10隻羚羊,把它們送往對岸。結果,運到西岸的10隻羚羊在一年後繁殖到14隻,運到東岸的10隻羚羊僅剩下3隻,另外7隻全被狼吃了。

這位動物學家終於明白了問題的原因之所在: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在它們的住所附近生活著一個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為缺少這麼一群天敵。沒有天敵的動物往往是最先滅絕的,有天敵的動物則會逐步繁衍壯大。

不要總是感歎自己的對手太過於強大,也許正是他們的強大才能激發你潛在的能力去戰勝他們。要想取得成功,我們甚至需要找一個比對,找一個競爭對手來做參照,要求自己一定要超過他,那樣你的潛力才會日趨壯大,你的成就才會慢慢地被自己認可。

每天早上,一隻非洲羚羊醒來,它就知道比跑得最快的非洲獅子還要快,否則它會吃掉;

每天早上,一隻非洲獅子醒來,它就知道必須跑得比羚羊要快,否則它就會餓死。

不管你是獅子還是羚羊,太陽升起的時候你就得開始跑了。

你開始奔跑了嗎?

常見的20個惡習,你占了幾個

以下是Marshall(全球高級領導者教練領域的先驅與權威)總結的在工作生活中常見的20個惡習,具體來說,這些行為包括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