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見到母親就緊張
——擺脫“戀母”情結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張揚陷入了一種苦惱與困惑中,他發覺自己對母親竟然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異樣的感覺。在母親的眼裏,15歲的張揚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下班回來後,張揚的母親很自然地換下外衣穿上睡衣做飯、做家務。有時會像張揚小時候一樣,而且經常深情地、充滿憐愛地撫摸、擁抱兒子。可是張揚每次見到母親穿著睡衣就有情不自禁地想去親近的衝動,對於這種想法,張揚感到十分的惶惑和恐懼。張揚在想,自己是不是有點變態啊。帶著這樣的疑問,張揚到網絡上去尋求答案,發現自己的這種心態被稱為“戀母情結”。張揚感到很羞愧,陷入深深的自責、苦惱之中。從這時候起,張揚每天放學後都要在外麵逗留很久才回家,刻意地回避著母親。而張揚的母親,對張揚的想法一無所知,還常為母子情深而頗感欣慰,並津津樂道地與朋友聊起母子之間的親昵。
對母親產生依戀,是人的一種天性,因為母親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寄托、一種依靠、一種關懷、一種保護,是美的化身。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少年這個階段,孩子如果戀母過度會造成心態畸形的情況。像張揚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麵是母親過度寵溺孩子,一方麵是母親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這個事實造成的。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戀母是一種本性,隨著自身的成長、發育,青少年在社會心理發展方麵變得上進、勤勉、自信、合作,開始有獨立意識。此時,戀母太過則易造成心理障礙。
現代社會,家庭中多為獨生子女,大部分的母親對孩子十分寵溺,有一些夫妻關係不好,或兩地分居,或離異後母親單獨帶孩子,或因為母親曾多次流產、保胎等特殊心境下得子,使母親產生了心理變態,將孩子當成感情的唯一寄托。這種狀況如不改變,還會延續到晚年,成為“變態婆婆”,把兒子當成感情上的私有財產,容不得他人介入,甚至視兒媳為“敵人”。在這種過分依戀中,也會導致孩子產生不良的心理誤區。
青少年過於依戀母親,往往是由母親的“感情私有”造成的。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隻愛她一個人,這種私心往往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甚至影響他的一生。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母親如果依舊把孩子當成小孩,愛撫有加,就會阻礙孩子心智的成長,幹預孩子獨立性格的形成,在不知不覺中強化孩子的“戀母”心理。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母親表現得太強、太有能力,特別當兒子隱約感覺到母親不但比自己強,而且也比爸爸強,比老師強的時候,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崇拜母親,這樣的情況較為容易導致孩子的“戀母”傾向。在這種情況之下,母親要注意和周圍的人融洽相處,以平和心態對待工作上的能力和成就,不要把自己的強勢帶入家庭生活中。
青少年時期是孩子身體發育的時期,也是對性比較好奇的時期。這時候,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性教育不到位,也會使孩子產生這種不正常的戀母情結。而且,由於這種原因而導致的青少年“戀母”的問題也比較普遍。一方麵,父母對性教育知識了解甚少,沒意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麵,父母不好意思對孩子進行性教育,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進行這方麵的教育。此外,父母對孩子性生理、性心理知識十分缺乏。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都可能對他們的心理發展留下陰影。
青少年產生這種畸形的戀母情結,長大後會在潛意識裏把母親當自己的“女人”,會非常害怕失去母親的愛,有的甚至一直窺測母親的臉色,過於依附母親而失去自我。帶著這種生活態度,他可能會變成一個懦弱的人,缺乏自主意識,這樣的青少年在長大成家後往往容易產生夫妻矛盾。
有這種畸形的戀母情結的青少年,會出現心理發展遲滯,心理成熟晚,影響與他人交往,甚至影響其今後的生活。因此,家長應適時放手,給孩子一個自由開放、獨立成長的空間。具體做法是:
1母親要改變心態
母親不要再把孩子當成不懂事的小孩兒,要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因此,不要再像小時候那樣對待孩子。
2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母親應該設法使孩子獨立,讓孩子用自主、成熟的方式去處理周圍的事物,逐步擺脫對母親的依賴,這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而隨著孩子的獨立和成長,母親也逐漸將自己對孩子的注意力適度轉移到家庭的其他成員和自己的事業上來。這就形成良性循環,從而有利於家庭的和睦和穩定。
3鼓勵交往
帶著孩子到有教養的親朋好友、鄰居家去走走,擴大孩子交往範圍,轉移和淡化“依戀母親”的情感。與人交往是孩子的一種基本需要,千萬不要扼殺這種需要,局限這種需要。
2姐姐和我不一樣
——麵對孩子的性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