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父母會聽,孩子才會說(2 / 2)

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學會專注聆聽孩子的心聲,這是與孩子交流的基本要求。

一個離家出走的女孩的母親深有感觸地說:“我不該去打斷她的話,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絕。這樣當她長成十幾歲的大姑娘時,有事就會和我商量了。”

能耐心地聽孩子講話的父母越來越少,他們常常在孩子靠近時不得不應酬一下,或者隻顧看著報紙或電視隨聲附和地聊上幾句,很少看到父母麵對麵地耐心地聽孩子說話的情景。

有些父母常常這樣歎息說:“孩子有什麼話也不跟我說,我說什麼孩子也不入耳。”孩子也抱怨說:“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父母光說自己想說的話,可我想說的話,父母都不聽。”

我們都渴望有人聽自己說話,心理醫生的診所擠滿了需要別人聆聽的人。在大多數的情形下,人與人不能溝通,因為隻有人說話而沒有人聆聽。一個挽回家庭關係成績優良的調解人說:“我令一家人言歸於好,真不費什麼勁。我隻是讓每個人有發言的機會,別的人都在聽——但不準插嘴。往往這是全家人多年來初次細心聆聽彼此說話。”

為人父母,不僅應該給孩子表達的權利,而且要透過孩子的話,來觀察他的內心。學會聆聽不僅僅是聽孩子講話,而是彼此交心,孩子和大人共創一個共享快樂的世界。在交流的過程中,不僅要聆聽孩子的話,還要注意孩子說話的語氣和表情,對於孩子的感受或意見不要作出輕率的結論,從中你會更深刻地了解你的孩子。隻有這樣,家長才能漸漸看清楚孩子的世界,才會從中發現樂趣而不是苦惱。

許多家長與孩子打交道感到苦惱是因為還沒有與孩子真正交心的緣故。如果能夠與孩子交心談心,大人和孩子就處在沒有“牆壁”、“互相理解”的安全感之中;如果孩子從幼小時期就有這種體驗的話,那就決不會出現家長與孩子斷絕關係的現象了。

真誠地希望每一個家長,能從心底重視孩子說的每句話,能與自己的孩子用心交談,能傾訴彼此的真實感受。心中有愛,口裏說愛。給孩子一個把話說完的機會,更給自己一個聆聽孩子心聲的機會。

心理學小貼士

隻有專注地聆聽孩子的心聲,才會了解孩子真實的細微的想法,從而有的放矢地選擇更適當的教育方式。也隻有這樣,孩子才會與家長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