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衡的現象在生活中時有發生。大凡遇到成績不如意、高考落榜、與家人爭吵、被人誤解譏諷等情況時,各種消極情緒就在內心積累,從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極情緒占據內心的一部分,而由於慣性的作用使這部分越來越沉重、越來越狹窄;而未被占據的那部分卻越來越空、越來越輕,因而心理明顯分裂成兩個部分,沉者壓抑,輕者浮躁,使人出現暴戾、輕率、偏頗和愚蠢等難以自己的行為。這是心理積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其行為具有破壞性。
這時需要的是心理補償。縱觀古今中外的強者,其成功之秘訣就包括善於調節心理的失衡狀態,通過心理補償恢複平衡,甚至增加建設性的心理能量。
有人打了一個頗為形象的比方:人好似一架天平,左邊是心理補償功能,右邊是消極情緒和心理壓力。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重補償功能的砝碼而達到心理平衡,你就在多大程度上擁有了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待你完成的任務,並有充分的樂趣去享受人生。
維護心理平衡,保持良好心態,是熱愛自己、熱愛生活,也是熱愛別人、熱愛社會的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久之,更是一種生活習慣。維護心理平衡,保持良好心態,實在是一個人的智慧、一個人的能力、一個人的品味。因此,心理平衡被WHO(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被國際社會《維多利亞宣言》視為三大裏程碑之一。
那麼,人怎樣才能養成令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的習慣,使自己處於健康而良好的狀態呢?
1.對自己不苛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目標定得太高,根本實現不了,於是終日抑鬱不歡,這實際上是自尋煩惱;有些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時近乎苛刻,往往因為小小的瑕疵而自責,結果受害者還是自己。
2.暫時逃避。在現實中,受到挫折時,應該暫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打球讀書、欣賞等,待心境平和後,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思考解決的辦法。
3.不要處處與人爭鬥。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與人爭鬥,使得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其實,人際之間應和諧相處,隻要你不敵視別人,別人也不會與你為敵。
4.對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為別人有戒心。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誠摯地談談友情,伸出友誼之手,自然就會朋友多,隔閡少,心境自然會變得平靜。
5.適當讓步。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非原則問題方麵無需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6.找人傾訴煩惱。生活中的煩惱是常事,把所有的煩惱都悶在心裏,隻會令人抑鬱苦悶,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向知己好友傾訴,心情會頓感舒暢。
7.知足常樂。不論是榮與辱、升與降、得與失,往往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榮辱不驚,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極大的快樂。
實踐證明,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一切健康保證的總和,所以,心理平衡,對於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命意義,實在太重要;對於維護每個家庭幸福、社會和諧與穩定,也實在太重要!
記住雨果的話吧:“笑就是陽光,它能驅逐人們臉上的冬日。”
心理學小貼士
維護心理平衡,保持良好心態,實在是一個人的智慧、一個人的能力、一個人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