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是生命的陽光,它穿透歲月的滄桑,依然閃亮,那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與善良。盡管它不是慷慨的施舍、巨大的投入,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行動、一聲及時的問候,但那就足以安慰一顆受傷的心,喚起人們對生活的希望。
人不能沒有朋友,也不能離開朋友。每天贏得一個朋友,即使他不能成為你的摯友,至少也可以成為你的支持者和鼓勵者。朋友是我們的另一生命,當我們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一切都變得那麼順暢、通達。
要想在人生中有所作為,離開了廣泛的人際關係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需要拓展自己的空間,拓展自己的交際網。結交朋友的方式和途徑有很多,關鍵在於你是否真正地想利用這些方式和途徑。隻要你有心廣結人緣,機會很多,因為,你的朋友也都會有自己的朋友,你能將朋友的朋友當成自己的朋友,這樣不就是展開了良性的循環嗎?
美國有一位名叫阿瑟·華卡的農家少年,在雜誌上讀了某些大實業家的故事,很想知道的更詳細些,並希望能得到他們對自己的忠告。
有一天,他找到了威廉·亞斯達的事務所,在第二間房子裏,華卡立刻認出了麵前那位體格結實、長著一對濃眉的人是誰。高個子的亞斯達開始覺得這少年有點討厭,然而一聽少年問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樣才能賺得百萬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並微笑起來,兩人竟談了一個鍾頭。隨後亞斯達還介紹了自己一些實業界的朋友讓他去拜訪。
華卡照著亞斯達的指示,遍訪了一流的商人、總編輯及銀行家。在賺錢這方麵,他所得到的忠告並不見得對他有所幫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知遇,給了他自信,他開始仿效他們成功的做法。
又過了2年,這個20歲的青年成為他學徒的那家工廠的所有者。24歲時,他是一家農業機械廠的總經理,為時不到5年,他就如願以償地擁有百萬美元的財富了。這個來自鄉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終於成為銀行董事會的一員。
華卡在活躍於實業界的67年中,實踐著他年輕時來紐約學到的基本信條,即多與有益的人相結交,將別人的朋友也當成自己的資源。
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的世界,每個人的經曆都是一部精彩的小說。交友是每個人所必需的,如果你渴望廣結人緣,那麼在我們周圍就有不少人選等待你去發現。比如你的長輩、兄弟,他們的工作內容可能和你毫不相關,但是他們都交有一些朋友,這樣一來,長輩和兄弟也可以作為你廣結人緣的對象,再進一步地說,就是以長輩和兄弟為媒介能夠找到更多的朋友;其次把目標轉移到你的家鄉,一些父老鄉親由於同鄉的關係,能夠順利地結成朋友;然後在你現在的住所附近,看看有沒有能成為朋友的人物。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同理,我們又何嚐不可以說“三人行,必有我友”呢?在生活當中,如果我們用自己的心去接觸別人的心,那麼我們就能得到真誠的友情,結交可信的朋友。
假如我們能與陌生的人發展友情,了解一下他們的內心世界,一定會發現許多新奇的感受,學到許多有用的知識,就能產生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樂。朋友多了路好走,要想辦成事就要不斷地擴大你的朋友圈。而要擴大你的朋友圈,就必須隨時隨地結交新的朋友,隻有這樣,你的友誼之花才能散發出迷人的芳香,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擁有無數的朋友。
心理學小貼士
隻要你有心廣結人緣,機會很多,因為,你的朋友也都會有自己的朋友,你能將朋友的朋友當成自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