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能增加人際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條件大致相當,人們會喜歡與自己鄰近的人交往。處於物理空間距離較近的人,見麵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間就容易接近。常常見麵也便於彼此了解、促進相互喜歡,我們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是因為我們和鄰居接觸多,而與相隔較遠的親戚接觸少。接觸得多的人,我們會有一種親密感,而接觸得少的人,我們會感覺到生疏。
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的確如此,感情需要建立,更需要培育。而在培養感情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傾向於與自己熟悉的人接近和交往,因此,空間距離的相近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發生關係,鄰居當然是與自己空間距離最近的人了。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叫做“鄰裏效應”。心理學家曾作過一個關於“鄰裏效應”的實驗。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純屬偶然,哪個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因此具有隨機性。調查時,所有住戶的主人都被問道: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統計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概率隻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親密程度卻有很大不同。
因此,我們要想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主動與人多接觸、多聯係。每與人多接觸一次,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深一點。
《南史》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個叫宋季雅的人,為了有個好鄰居,情願出十分昂貴的房價,買下一幢房子。有人說太貴。宋先生卻說:“不貴,這100萬元是買屋的,另外1000萬元是買鄰居的。”宋先生為什麼不惜重金買好鄰居呢?因為他懂得,有了好鄰居,等於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
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回避也不應該忽視周圍人對自身的影響。一個人的朋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同學、同事和鄰居。又如我們常見的青梅竹馬的戀人,或者我們常見的夫妻或情侶有相當一部分是同學、同事或鄰居。而所謂“千裏姻緣一線牽”,畢竟還是少數。
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學會維護與鄰居的關係。而維護關係,打招呼是一個好方法,並且非常簡單,還不用花錢。
有一家保險公司曾對20~49歲的人進行人生課題的意識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認為,結交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可有趣的是,人都有惰性、怯性,都習慣於待在一個舒適區裏,而疏於主動結交朋友、也少主動與朋友們聯係;每個人都渴望認識好朋友,卻吝於先給予、先付出、先主動伸出友誼之手。
打招呼是對等的,有人跟自己打招呼,立刻回聲招呼才是基本禮儀。麵對討厭的人時,一般人都會不由自主想回避,這種做法是錯的。愈是討厭的人,愈要控製自己的情感,積極地去接近對方。禮貌這種東西就像交通規則一樣,別人不遵守並不代表自己也可以不遵守,就算沒有人要遵守,自己也非得堅持到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