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百貨商店的老板是個半文盲,卻經營有方,在人精成堆的生意場上,竟然打敗了眾多的競爭對手,生意特別興隆。有人問他:“你的經營秘訣是啥?”他笑著說:“不字加一點,一人一塊田,家家日子好,人人笑連連。”
原來他說的是一個“福”字,他解釋說:“福就是吃虧,我寧願少賺點錢,也絕不讓顧客吃虧。在我這兒買東西,百挑不厭,包退包修,上門服務,負責到底,上門購物的人自然就絡繹不絕了。也許,在某些商品上,我少賺了或者虧了本。但從長期、總體看,我肯定賺了錢,而且還能長久賺錢。所以吃虧不一定是壞事,我就肯吃虧,心甘情願地吃虧。”
“吃虧是福”並不是簡單的阿Q精神,而是福禍相依、付出與得到的人生哲學,無論是為人,還是做生意,吃點虧、肯吃虧都是其不二法門。
人都有趨利的本性,自己吃點虧,讓別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調動別人的積極性,使自己廣結良緣。中國人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傳統美德,凡事都願意吃點虧來幫助他人、奉獻於社會,在日後肯定會得到同樣的回報。
一個單位管庫房的張大姐,不僅對工作一絲不苟,而且從不“順”點小東西回家。一次她家的暖氣片漏水,當時倉庫的暖氣片一大堆,要是她拿一片回家也沒人說什麼,因為有“廚師不會餓死”這個道理嘛!但她出於良知,覺得拿公家的東西虧心,所以花錢在外麵購買。
她這樣做,一般人都不理解,還有人諷刺她是“不會占便宜的傻大姐!”可是在後來企業改製的時候,她的這種“傻”勁卻幫助她繼續上崗。當時她已經四十五歲了,沒文化、沒技術、沒特長,按說會是下崗的重點對象。可領導說:“隻要全廠有一個崗位,她就不會下崗的!”原因嘛,不說大家都知道。她不僅一直幹到退休,而且退休後單位又返聘她,現在她每個月是雙份工資。
害怕吃虧的人,最後往往卻難以占到便宜。因為哪個老板不精靈,周圍人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想一想,如果你時時事事都怕吃虧,都想著占便宜,而便宜往往隻有一個。便宜都讓你占了,誰還和你共處呢!成了孤家寡人還去占誰的便宜啊!
西漢時期,有一年過年前夕,皇帝一高興,就下令賞賜每個大臣一隻羊。在分羊時,大臣們卻犯了難,不知怎麼分。因為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
正當大家束手無策時,一位大臣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這批羊很好分。”說完,他就牽了一隻瘦羊,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眾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他,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隻羊就走。該大臣如此舉動,不僅得到了同僚們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這不是天大的福嗎?
“一個人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業就有多大。”凡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者,無一不是胸懷廣、肯吃虧的人。相反地,那些一事無成、庸庸碌碌的人,多半是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不肯吃虧的家夥。這不是也證明了吃虧是福嗎?
砂糖是甜的,精鹽是鹹的。它們是味道的兩極,互為正反,如果想要使食物嚐起來是甜的,隻要加點糖就夠了。然而事實上若我們再加上些鹽,反而更能增強砂糖的甜度與味道。這是因為調和了互為正反的兩種味道而產生的一種新鮮滋味,這個造物主絕妙的安排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吃虧肯定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