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陰晴雨雪,人有喜怒哀樂。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天氣,卻可以控製自己的心情,做情緒的主人。敢於直視現實,樂觀、坦然麵對人生的苦與難、喜與悲,當你的內心世界陽光普照,你的心田就會盛開快樂之花。
別讓煩惱牽著鼻子走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就與煩惱結上了生死之緣,不死不休。或許,人生正是因為有了諸多煩惱與不順心的點綴才顯得多姿多彩。情感猶如畫家手中的畫筆,將枯燥蒼白的理性世界塗抹得豔麗多姿,豐蘊迷人。然而,這終歸還是理性統治的時代,情感雖然狂野,卻也隻能長時間地充當理智的奴隸。這就是人們內心的等級世界。
成長到這個時代,人類早已成為理智的成人,不再幼稚地幻想成仙永生,轉而追求那可能的長壽,把“永遠”留給不朽的精神。人們寧願割舍“對情感的盡情體驗”,而去追逐那“壓抑了的生命延伸。”而這,正是文明發展的必然方向。感受文明,我們得學會消除生命的障礙,而我們既然賦予了“煩惱”以貶義,當然它便是我們毫無疑問要清除的對象。
美國棒壇老將康尼·麥克曾毫不諱言地聲稱:“我如果不停止煩惱,早就進棺材了。”在紛繁蕪雜的社會中,在曲曲折折的人生旅途上,我們難免磕磕碰碰,煩惱在所難免,伴隨而來的是精神肉體的高度緊張。特別是在如今已轉得瘋狂的社會大轉盤裏,緊張與煩惱更是在所難逃,人們因而耗盡了精力,消瘦了肉體,處罰了生命。
某地有位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各門功課成績都是優良,畢業後卻被分配在一個偏遠的小鎮上。從夢想的伊甸園,進入平庸、煩瑣的現實,他覺得一下子像從天堂掉進了地獄。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把希望寄托在研究生考試上,並將這看成他生活的唯一出路。但由於諸多的煩惱困擾,他名落孫山了。為了自己的前途,他憑借著強大的意誌一次又一次捧起書本,卻因極度的煩惱而毫無成效。第三次失敗之後,他停止了努力。悲哀、苦惱、絕望將他緊緊地包圍,他開始天天喝酒買醉,不再上班,他的精神已經徹底地崩潰了。短短的四年,竟成了一生的終結。
一個人不經曆一些情緒的波動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總是要背著沉重的情緒和包袱過一種焦躁、憤懣的生活,不僅對自己無益,還會白白浪費眼前的大好時光,甚至影響到自己的前途和未來。通過這位大學生的結局,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大學生的種種遭遇,都因煩惱而起。煩惱雖然是一種情緒,但卻具有強大的破壞力,一旦我們沾染上它,壓力也就悄然而至了。這種惡劣的不良情緒,會讓我們主動放棄我們的努力。它就會像指揮木偶一樣指揮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痛苦之中。
其實,人生在世,條條大路通羅馬,隻要明確了自己的方向,消除自身的煩惱,也是極易做到的事,何必被煩惱壓垮呢?煩惱是一個“卑賤之徒”,你隻能做它的主人,去駕馭它、管製它,而不能成為他的仆人,否則,你將永遠受它的擺布。
新西蘭著名女作家簡奈特·弗蘭出生在一個道德嚴謹的村落裏,在那個封閉的地域,人們習慣於用一套世俗的標準審人度事,凡是逸出常態的就被認為是不正常而遭到排斥。與村民的強悍相比,簡奈特從小就表現得極端怯懦,甚至寧可被嘲笑也不敢輕易出門。在村民的眼裏,她是一個不合群的被打入了另冊的人。
因此,幾乎沒有人和她交往。簡奈特的父親是一個魔術師,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整天在外奔波,早上騎著自行車出門,每天很晚才能回來。聽到父親的腳踏車聲,其他三個孩子總是一擁而上,圍著父親糾纏。簡奈特卻照樣躲在屋裏一聲不吭,久而久之,父親也覺察到了什麼,經常在她麵前歎氣,擔心她日後的遭遇,或者直接就說這個孩子怎麼會這麼不正常。
當簡奈特第一次聽到別人說她不正常時,她覺得非常刺耳,可聽得多了,她也漸漸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學校裏,同學之間很容易就成了可以聊天的朋友,而她也很想加入進去,可就是不知道怎麼開口。上學之前,家人是很少和她交談的,有的隻是歎氣或批評,到了學校這個更為陌生的環境,和同學們相比,她覺得自己才剛剛開始咿呀學語。她想,她真的是不正常了。後來,經過醫生的診斷,說她患有嚴重的自閉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這時,惶恐、煩惱、憂鬱一齊向她襲來,她那脆弱的神經終於崩潰了,不得不住進長期療養院,默默地接受各種奇奇怪怪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