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與陌生人交往的心理應對(5)(2 / 2)

善解人意,體諒他人

人的思想總是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發展著的。當交際中發生矛盾時,如何正視矛盾而又不使它激化,解決矛盾又不妨害雙方之間的感情呢?體諒對方,善解人意就是一個好辦法。

瑪麗貸款買了一輛汽車。到了分期付款日時,她卻沒有錢付款,因此,她接到了代理商肯特打來的電話。在電話裏,肯特不客氣地對瑪麗說:“如果在星期一早晨,你還沒有交出應付款,我們公司將會采取進一步行動。”

當時正值周末,瑪麗根本沒辦法籌到錢,因此在星期一大清早接到肯特的電話時,瑪麗聽到的就沒有什麼好話了。但是她並沒有發脾氣,而是從肯特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瑪麗為自己給肯特帶來了很多的麻煩而真誠地道歉,而且由於這並不是自己第一次過期未付款,自己一定是令肯特最頭疼的顧客。

令瑪麗沒有想到的是,她站在對方立場說的一番話,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肯特聽了她道歉的話後,立即諒解了她,並說有不少顧客有時候極為不講理,或者是滿口謊言,更有一些顧客躲避他,根本不跟他見麵。

瑪麗安靜地聽著,沒有打斷他的話,讓他吐出心裏的不快。然後,在瑪麗未向肯特作出任何請求前,肯特主動說如果瑪麗不能立刻支付所欠的款額也沒關係,隻需要在月底交出所有欠款給他,一切就沒有問題了。

在此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瑪麗在接到肯特的催款電話時,說一些過激的話,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幸運的是,瑪麗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因此贏得了對方的好感,而對方也考慮到了她的感受和難處,沒有再接著催款,使瑪麗渡過了一個難關。可見,在與人交往時,學會換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一顆寬容之心、以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接近朋友,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懂得善解人意,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你就會發現,你更容易了解對方,從而更容易與他人相處。

威廉·格裏辛格是德國著名醫學家,他不願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看病時隻想知道那些最重要的,而對病人的嘮嘮叨叨往往會發火。

有一天上午,來了一位對他有所了解的女病人。她一言不發地把手伸給了醫生。

“事故?”——“玻璃碎片。”

“何時?”——“昨天早晨。”

“已處理過了?”——“碘酒。”

“還痛嗎?”——“感到血管跳動。”

接著進行了簡短的檢查,傷口得到了包紮。

“費用?”

“真令人高興,”格裏辛格笑容可掬地回答,“不用付錢,夫人,這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該感謝的是我!”

這是一則題為“善解人意”的笑話,女病人就是多長了個心眼,了解到醫生不喜歡嘮嘮叨叨的病人,於是她很配合醫生,非常簡短地回答醫生的提問。女病人“善解人意”的舉動,讓醫生樂到心坎上了,最後都不收錢了,對雙方來說真是皆大歡喜。

生活中,善解人意的人總能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真誠地為對方著想,從細節處發現身邊的人有哪些需要幫助的地方,然後給予適當的援助,這樣更能溫暖人心,換得對方的真心相待。

淩宇在離海邊不遠的地方開了一家小飯館。很快,這家小飯館便成了船員、商人、老板等聚會的地方,很多信息都在這裏交流,這裏成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通道。淩宇做生意很實在,待人也很熱情。雖然來往的客人很多,但因利薄而所賺不多,可他並沒有失去熱情,依然每天熱心地將天氣預報、海洋預報寫在店門口的黑板上,依舊給每個收獲不多的人免費用餐。所以,他的店裏總有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