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與陌生人交往的心理應對(2)(1 / 3)

3.在“態度”上尊重別人。交際中,采取什麼樣的態度體現著你對別人的尊重程度。比如注意傾聽、謙虛禮貌、實事求是,都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4.在“禮儀”上尊重別人。禮儀不僅體現個人修養,還能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贏得別人的好感。蓬頭垢麵、不修邊幅、輕佻之舉等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現。

5.在“時間”上尊重別人。別人準時赴約,你卻姍姍來遲,浪費了別人的時間,耽擱了人家的事情,這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表現。和朋友約好了時間,就要準時赴約。

6.在“問話”上尊重他人。別人正談得火熱,你卻不斷插話,別人忌諱的問題,你卻緊緊迫問,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問話要把握時機、分清是否該問。

7.在“場合”上尊重別人。例如在朋友的結婚喜宴上應談些喜慶的話題、吉利的話題。如果你盡談些令人掃興的話,就是不尊重朋友。

稱呼要得體,切莫太隨意

與陌生人打交道的第一句話往往是稱呼對方,如果你的稱呼對方滿意,那麼就能在第一時間贏得對方的好感。相反,若你稱呼不當,對方給你的“印象分”就不會高,那麼接下來的交談就很難愉快地進行了。

一般說來,從大的方麵看,可將稱呼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表示隨便或親密,主要以“你”相稱;一種表示尊敬或客氣,主要以“您”相稱。這兩種稱呼對應不同的稱呼對象,以“你”相稱,表明你與對方地位平等,例如兄弟姐妹之間可用“你”相稱,與你年紀相仿的人也可以“你”相稱;以“您”相稱,表明雙方地位不平等,例如初次見麵的主人與客人之間一般用“您”互稱,這是為了表示彼此尊敬。通常長輩對晚輩用“你”稱呼,而晚輩卻隻能用“您”來稱呼長輩。

一位20歲的年輕人剛到北京不久,想去天安門,但又不知道坐什麼車去,所以就想通過問路獲知乘車路線。他叫住了一位老大爺,禮貌地問:“先生,請問從這裏坐什麼車可以去天安門?”大爺看著他笑著說:“我不是先生,你找個先生問問吧。”

年輕人以為那位大爺年紀大了,不知道怎麼去天安門。所以,他接著問路人。他找了一位三十歲左右的清潔工,問道:“阿姨,你知道從這兒怎麼去天安門嗎?”這位女清潔工很不高興地指著對麵的站牌說:“你去那裏看看吧。我也不清楚。”

年輕人這下納悶了:難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怎麼大家都不肯誠心為我指路呢?最後,他隻好叫了一輛出租車去天安門。

年輕人明知別人沒有誠心告訴他乘車路線,卻找不出原因。其實,別人之所以不為他指路,就是因為他稱呼用語使用不當,導致別人聽了不舒服、不高興。但遺憾的是,年輕人卻沒有認識到這點。

顯然,麵對陌生人對自己的稱呼,人們都很在意稱呼與自己的身份和年齡是否相稱。如果不相稱,那麼對方會覺得很不舒服。所以,怎樣準確滿足對方的稱呼需要,就是需要我們多加注意的事情。

在與陌生人打交道之前,我們不可能首先就問對方,該怎麼稱呼你合適,所以我們隻能根據他的衣著打扮來判斷對方的年齡,然後給對方一個較為合適的稱呼。

第一,稱呼陌生人時,最好用“您”來稱呼對方,這樣會顯得更尊重對方。無論你的年齡是否大於對方,稱呼對方“您”都是一種禮貌。通常這是稱呼陌生人的最好用詞,因為你不知道對方的姓氏、年齡。

第二,用“先生”、“姓+先生”、“名+先生”、“姓+名+先生”稱呼對方,表示雙方地位平等。如果你在與陌生人會麵之前,得知對方的姓氏、年齡,如果對方年齡與你相仿,假如對方姓李,你可以稱呼對方“李先生”。這種稱呼一般表示地位平等,並還有中性、尊重、嚴肅的色彩。

第三,用“姓+女士”稱呼中年女性,用“姓+小姐”稱呼年輕女性。

第四,用“姓+身份”、“姓+職業”稱呼對方,如“王經理,你好!”“李主任,你好!”

第五,用“姓+哥”、“名+哥”或“姓+姐”、“名+姐”稱呼年齡比自己稍大的男性和女性。這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稱呼,稱呼裏帶上“哥”、“姐”顯得分外親切,尤其女性喜歡這種稱呼,因為這樣還能縮小彼此間的年齡差距。

當然,人際關係複雜多變,人際稱呼也不可能固定不變。因此,人際稱呼既要注意常用的規範性,也要注重適當的變化性。總之,選擇適合的稱呼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才能起到取悅他人的作用。

“沒話找話”,打開話匣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與陌生人打交道,但如何尋找交流的話題一直是最讓人頭疼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如何將談話進行下去,其實這其中是有技巧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