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賢臣,以直言犯上著稱。有一次,有人告發右丞魏征偏袒他的親戚,太宗就派遣禦史大夫溫彥博去查問,結果並無實據。溫彥博辦完這件差事後向太宗彙報說:“魏征在這件事情上不表達自己的態度,遠遠地避開嫌疑,雖說心中是大公無私的,但卻不表明態度,還是該責備!”太宗就派溫彥博去責問魏征,對他說:“今後做事要表明態度才對!”

有一天,魏征覲見,對太宗說:“臣聽人家說,君臣之間要上下一體,彼此以誠相待才好。如果隻追求表達什麼態度,那可就危險了。請皇上恕臣不能遵從您的詔令。”太宗聽了魏征的話十分吃驚,他說:“唉,我早就後悔了。”魏征聽了,拜了兩拜說:“臣三生有幸,能為您這樣賢明的君主效勞。我希望陛下讓我做良臣,不要讓我做忠臣。”太宗問:“忠臣和良臣之間有什麼區別嗎?”魏征回答:“後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所以能夠共享尊榮,這就是我說的良臣。龍逢、比幹雖能直言強諫,卻不能把國家治理好,他們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國家最後也敗亡了,這就是我說的忠臣。”太宗聽了很高興,賜給魏征五百匹絹。

魏征相貌普通,膽略卻遠超常人,他最善於通過直言強諫來挽回皇帝的心意。有時魏征的諫議讓太宗覺得很沒麵子,甚至勃然大怒,但他仍然能夠堅持己見,毫不動搖,最後連天子的神威也不得不在魏征麵前有所收斂。

有一次,魏征告假還家,去祭掃祖墳,回來時對太宗說:“人人都說陛下要幸臨南山,聽說外麵的人都已經做好了準備,嚴陣以待,您最後又決定不去了,這是為什麼呢?”太宗笑著說:“起先啊,我確實打算去的,害怕你回來責備我,所以最後還是沒去。”

又有一次,太宗得了一隻神駿的鷂鷹,非常喜歡,把它架在自己的臂膀上正玩得開心,遠遠看見魏征走了過來,怕他又要責備自己,就趕緊把鷹藏在懷裏。可是魏征早就看見了,他認為皇帝沉溺於嬉遊是不對的,想給他一點教訓,就故意站在那裏彙報朝政大事,說話的時間太長,太宗藏在懷裏的鷂鷹竟被悶死了。

長樂公主是皇後所生,太宗特別疼愛。她出嫁的時候,太宗命令給她的陪嫁要比先帝的女兒皇姑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征聽說這件事後,勸諫道:“當年漢明帝給皇子分封采邑的時候說:‘我的兒子怎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所以分給兒子們的采邑隻有楚王、淮陽王封地的一半那麼大。陛下現在給長樂公主的陪嫁卻比皇姑長公主的多出一倍,您這種做法比起漢明帝來不是差得太遠了嗎!”

太宗覺得魏征的話很有道理,回宮告訴了皇後,皇後感慨道:“我一直聽說陛下尊崇魏征,不知是什麼緣故,如今見他能夠征引禮義來抑製君主的私情,真是以江山社稷為重的賢臣啊!我與陛下結發多年,夫妻恩重情深,與陛下講話還要察言觀色,順著您的意思行事,不敢輕易冒犯。魏征隻是陛下的一個臣子,卻能如此抗言強諫,您要珍惜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