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性吸引力
有一家不大的相親所,專門為一些單身的剩男剩女而開。它有一個很吸引人的名字——心靈驛站。大多數人第一次都搞不清楚狀況,但是,來過一次的人,尤其是單身人士,都認為在這裏確實可以為自己的心靈找到短暫休憩的場所。來到這裏的男女,需要在注冊本上填寫相關的信息,倒不是姓名,聯係方式之類的,而是比如性格內向還是外向、業餘時間喜歡做的事情、喜歡聽的音樂、愛好讀書者喜歡讀的書的類型等等信息。另外前來登記的人,每人都要選擇一道測試題來做,其中有這樣一道題:“一天,當你在懸崖邊遇見三個需要救援的人時,一個是你連做夢都想要報答的恩人,一個是曾經傷害過你的人,還有一個是你要好的朋友,但是你隻能救兩個人,必須要舍棄一個,那麼,你會救誰,又會舍棄誰?”
這家相親所,並不是真正幫助別人相親的,因為這個年頭已經不實行這個了,它抓準了人們在心靈上追求契合的特質,把一些興趣愛好相同或相似的人的資料推薦出來,很多單身者就被與自己有著驚人相似點的異性所吸引,於是在“神不知鬼不覺”中慢慢聯係,並進一步加強了解,尤其最後一道測試題做出相同選擇的對象,最後走到一起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傑克麥斯和楊慧就是在這裏結識並最終步入婚姻的殿堂的,起初傑克麥斯隻是個旅行者,看見這個標有“心靈驛站”的小屋頗感興趣,走進去之後,便被它的屋內設計以及那獨出心裁的理念所吸引,並且自己也一直追求著這種心靈上的共鳴。於是單身的他就決定在這裏留下自己的信息,當然他也像其他的登記者一樣,沒有留下姓名。他選做的測試題就是上文所提到的題目,並認真地寫下了他的回答:我會救有恩於我和那個曾經傷害過我的人,舍棄我的朋友。不久後這裏的工作人員聯係到他,並為他推薦了一位和他回答幾乎一模一樣的女士,這位女士便是他現在的妻子楊慧。
在堪薩斯州立大學曾經有過這樣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要求13名男子擠在一個模擬的空間內,並共同相處10天,在這10天內有專門的實驗人員不斷地考評每個人對彼此的情感看法,結果發現,越是相似點多的人,彼此相處得越是融洽,而那些幾乎沒有相似點的人們幾乎看彼此什麼都不順眼;在密歇根大學也有一項研究,自願參與研究的人假如可以和不認識的人交朋友,便可以免費住宿。到學期末,結果顯示,在這些參與者中間最為要好的朋友就是他們最為相像的室友;而在普度大學,研究人員則故意將一些社會或政治觀點不同的男男女女安排在一起約會相處,後來不歡而散的是那些觀點截然不同的人們,而觀點相近或相同的兩個人則相談甚歡。
這些實驗,都表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相似性所起到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兩人最初走到一起,絕大多數是因為對方身上有自己的某種特質,那些有著相似的背景、生活習性、個性、處世態度的人們更有可能走在一起,相似處越多,就越喜歡彼此,並且當雙方達到某種相似性程度的時候,彼此的吸引力並不會減少,並且相似性也有利於減少相處過程中出現的摩擦。尤其是當對待同一件事情時,雙方的意見完全一致時,相互欣賞與喜歡的程度會越深。
一個關於情感依附關係的實驗
有這樣一組實驗。先把母嬰引入一間有玩具的房間,然後觀察母親離開之後再回來這段過程中嬰兒的反應。
第一對母子,當母親放下他想要離開時,這個嬰兒看見母親離去表現出不快,並做出挽留狀。但是在母親離開之後,他會無心玩自己的玩具,當母親回來時他張開雙手,期望得到母親的擁抱,這時候把他放下來,他會繼續玩玩具。專家稱這樣的嬰兒長大後在戀愛的關係中會表現出極好的一麵,理解並包容對方的不足,懂得尊重,易相處,並隨時滿足戀人需要的自我空間。
第二對母子,母親離開時嬰兒並沒有什麼反應,稍稍有焦慮情緒卻不會輕易表現出來,這其實與母子倆平時的相處之道有很大的關係,他已經學會了不在母親那裏獲得長期陪伴,專家稱這類人長大後在戀愛中表現多冷漠,明明內心很需要,但是不知道該怎樣通過言語交流表達出來,多數會通過網絡或其他的途徑尋得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