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心理常識篇(1)(3 / 3)

結果發現,受試者在此期間,注意力不能集中,有的人控製不住地胡思亂想,有的人產生了幻覺,有的人變得神經質。他們失去了時空觀念,各種能力受到了損害。這一實驗有力地說明,感覺是意識與外部世界的直接聯係,沒有感覺,人的心理活動就無法進行。

感覺是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如我們用眼睛看到物體的顏色、用耳朵聽到聲音等。按照感受器官的不同,心理學將人的感覺分為5大類,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

感覺的主要特性有絕對閾限、差異閾限、感覺的適應等。

閾限是界限的意思。實踐證明,任何刺激要能引起我們的感覺,必須達到一定的量,在這個量以上的刺激就能引起感覺,在此之下,便不能產生感覺。閾限可分絕對閾限和差異閾限。前者是指能引起我們感覺的最小的刺激量,例如,在室內多遠放一塊手表,我們能聽到它的滴嗒聲;夜晚我們能看到多遠的燭光。後者是指能讓我們感覺出2個刺激的最小差別量,如某人提2千克物品,然後加0.5千克,如果他感覺不到兩者的差異,可再加0.5千克,這時,如果他正好感覺到了3千克比2千克重,那麼1千克便是他的差異閾限。有經驗的染色工人能辨別出幾十種不同的黑色,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感覺的適應是指在刺激物持續作用下引起感受器官靈敏度變化的現象,這種變化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當某種刺激較久時,能夠引起感覺靈敏度降低,這時人的絕對閾限和差異閾限加大,必須要加大刺激強度,才能產生感覺。古語中所說的“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正是這種現象的最好說明。同樣道理,如果較長時間內缺乏某種刺激時,感覺靈敏度隨即提高,人的絕對閾限或差異閾限減小,隻要有較弱的刺激,就能產生感覺。

在日常生活中,感覺適應現象普遍存在,它對人們的影響有好的方麵,也有壞的方麵。如身居鬧市,對車輛、行人等發出的噪音,我們適應之後,依然能有效地進行工作和學習,這是感覺適應的積極作用。再如,冬天長期用煤爐取暖的居民,對煤氣的嗅覺靈敏度降低,有時發生中毒事件,這是感覺適應的消極作用。

感覺變化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叫感覺的對比,是指同一感覺器官同時或較短間隔時,接受不同的刺激而引起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例如,同樣一個灰色的長方形,放在白色的背景裏會顯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裏會顯得亮些。這是兩種刺激同時作用視覺器官產生的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再如,人剛吃過苦藥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會覺得白開水是甜的,這是由於刺激物先後作用於我們味覺器官而引起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2.視覺與聽覺

在人的各種感覺中,視覺與聽覺是最重要的兩種,它們分別是由光和聲音刺激引起的,人們80%的信息來自這兩種感覺。

光的刺激分為兩種:①發光體直接發射出來的光;②由物體反射出來的光。我們在生活中被刺激的光大多是反射光,因而在沒有光線或光線不足時,我們便看不見物體。顏色的感覺是光波的長短引起的,有的物體對所有的光都反射出來,看起來此種物體就是白色的;有的物體對所有的光波都吸收,因而看起來是黑色的;有的物體反射紅色以外的所有光,因而看起來就是紅色的。

暗適應和明適應是視覺的兩種主要特性。如從陽光下走進電影院時,開始你什麼也看不清,過一會兒後,你才能慢慢看清一排排座位和其他觀眾,這就是暗適應。亮適應與之相反,在陽光下的雪地裏,人會不自覺地眯起眼睛,過一會才能適應。暗適應與明適應是依靠視網膜上的神經細胞感光敏度的改變來實現的。

聽覺是由聲音的刺激引起的,聲音可以通過氣體、液體或固體來傳送,但比光的傳播要慢。引起聽覺刺激的聲音在物理上稱為聲波。它有3種屬性,即頻率、振幅、複雜度,心理學研究聲音時,一般表述為音調、音強和音色。

在介紹視覺和聽覺時,我們會自然聯想到盲人與聾人,也許我們發現過這種現象,即盲人的耳朵特別靈,聾人的視力特別好。心理學上稱之為感覺補償,指某人失去某種感覺能力後,他的其他感覺能力會因此得到提高。這種現象的發生,有人認為是後天注意力集中訓練造成的,盲人失去了視覺功能,便不自覺地注意聽力訓練以適應生活;也有人認為是“用進廢退”的結果,聾人聽不見聲音,因而平時較多使用視覺,提高了視覺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