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開心理學的神秘麵紗
少年朋友們也許已經發現,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的需要,人們對心理學知識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廣告裏、商戰中,心理學原理的應用時常可見;心理學著作的出版數量極為可觀,而且分類越來越細,常常讓人望而卻步。其實,心理學並不神秘。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什麼是心理學?許多初學者往往從字麵上理解,認為心理學就是研究人內心想些什麼的學問,認為學了心理學,就能輕而易舉地知道別人心裏想什麼。其實,這種想法是比較片麵的。要正確理解心理學,就必須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心理學,什麼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是從心理活動方麵研究人類自身問題的一門科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那麼,什麼是心理現象呢?心理現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是人類思想、感情等精神活動的總稱。精神活動雖然是人在頭腦中進行的活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任何精神活動都離不開客觀世界的物質基礎,總要以一定的行為表現出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心理活動是有規律的,也是可以研究的。
心理現象是人類最普遍、也是最複雜的現象,每個人都有心理現象,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每天都在與外界環境打交道,每時每刻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在與人交往中,通過語言、表情、動作與他人相互了解。
心理學通常把心理現象劃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大類。①心理過程是指心理活動的過程,是對人類普遍的、共性的心理規律的研究;②個性心理是指不同個體的心理活動,是對特殊的、個別的心理規律的研究。
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誌過程。個性心理主要表現在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方麵的差異上。
應該說明的是,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的劃分隻是研究上的需要,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心理過程是個性心理形成的基礎,而個性心理的形成又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它們共同構成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認識過程是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是指人腦對客觀事物特性、關係或聯係的反映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是其具體表現。客觀事物的屬性是多種多樣的,如顏色、聲音、氣味、味道等,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可以對它們作出反映,這種依靠人的感覺器官對事物個別屬性做出的反映就是感覺,假如我們把各種感覺綜合在一起,將多種個別屬性聯係起來,這種認識就是知覺。可以看出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對事物的一個整體印象。假如這種印象保存在大腦中,一有條件能再度映現出來,這就是記憶。在感覺、知覺記憶的基礎上,我們對事物各種屬性進行綜合、分析、聯想、比較,得出這種事物的本質屬性,以及它與其他事物的區別和聯係,這一心理過程便是思維,這是一種對事物概括和間接的反映。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是認識過程的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它能使我們對事物的現象和本質形成映象。
情感過程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體驗過程,如喜、怒、怨、哀、懼等。
意誌過程是人類特有的,自覺地確定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克服困難、支配自身行動的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一個統一的過程,認識過程是基礎,情感過程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既影響認識過程和意誌過程,又受意誌過程的調節和控製。
個性心理特征是指那些表現在人身上經常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是一個人精神麵貌的體現,是不同人內心世界所本質的東西。
二、心理的實質
有些人總是將心理活動理解為“心裏在想什麼”。其實,科學已經證明,人的心並不能思考什麼,大腦才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器官。
那為什麼會把心理與心裏混淆呢?主要是因為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注意到,在不同的心理條件下,心髒跳動的節律不同,因而認為心髒是心理活動的器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研究發現,腦部受了傷的人,即使心髒完全正常,但心理活動會受到破壞。進一步的科學實驗證明,心理活動是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人的神經係統中樞,是一個結構複雜的器官,包括小腦、延腦、腦橋、中腦、間腦和大腦的兩個半球。兩個腦半球的表麵稱為大腦皮層,大約由14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就是大腦皮層細胞活動的結果。
心理活動產生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外界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感覺器官把刺激信息經神經傳入大腦,經皮層的加工、整理,然後發出信息,神經細胞活動的結果通過神經引起效應器官的活動,如動作、表情、語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