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雜誌上看到一則短文,叫做《校園超級傷自尊的事件》。例舉了一些所謂的超級傷自尊的事:如在校園裏打個盹,醒來後發現敞開的飯盒裏居然被扔了幾毛錢;自己想做家教,結果被人迎來問:“叔叔,想給你孩子請家教嗎? ”在夏天的一個傍晚,哥們幾個遛彎,路過一工地,有個穿爛背心、踏拖拉板兒拖鞋的同學走慢了,落在了後麵,這時一位好心的民工走過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喂,兄弟,開飯了,一起去吃吧。”
最後這一則,又是拿農民工說事的事兒。本來這種事比起惡意欠薪,比起為討薪逼著農民工跳樓,比起人為給農民工進城打工設置的層層障礙、種種歧視性規定而言,已算不上是大事,相反地透露著農民工兄弟的古道熱腸,不知就從哪裏多出了超級傷自尊的感覺?說出超級傷自尊感覺的人帶有明顯的學生氣,就從想當家教來看,是在校大學生。這種感覺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發生在被人稱其為天子驕子的群體身上,筆者就想聒噪幾句了。
大學是什麼,是國民接受最高教育、傳授新知識、為未來培養和造就合格人才、合格勞動者的地方,是各種新思想彙萃,觀念最新的地方。大學生代表著接受知識最多、最有創造力和最活躍的群體,而就是這樣一個群體,卻把認為影響自己“自尊”的對象投到了農民工兄弟身上,這種思想傾向就要令人憂心了。
中國的讀書人,即所謂的“士人”,曆來以憂國憂民,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從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無不體現著莘莘學子報效祖國的熱血情懷。讀書人始終是站在社會變革與推動社會進步的最前沿。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五四運動的爆發,到後來“一二?九”運動,到解放戰爭初期的反內戰、反饑餓、反壓迫,要民主、要自由、要科學運動,到20世紀70年代擁護鄧小平,聲討四人幫的“四五”運動等等,大學生無不衝在時代、衝在思想的最前沿,自覺以民族的振興,人民的疾苦為己任,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和抗爭。
我們沒有理由讓在校大學生把關注力停留在為改變農民工不合理的現狀、受歧視的現狀中,但我們也決不希望大學生還未走上工作崗位,還未從事實際工作時,先學會自私落後、嫌貧愛富,歧視農民工兄弟的所謂“自尊”,我們還指望新一代大學生為改變中國不合理的現象出大力呢!
當所謂的“自尊”成為嘲笑靠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不靠天靠人、靠祖上的農民工兄弟的時候,這種所謂的“自尊”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