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建立在印度傳統哲學和氣、脈學說的基礎上。早期的瑜伽和《吠陀經》、《薄伽梵歌》等哲學經典聯係緊密,帕坦伽利(Patanjali)的《瑜伽經》(Yoga Sutra)是瑜伽形成體係的標誌。《哈他瑜伽之光》(Hatha Yoga Pradipika)詳細介紹了瑜伽練習的方法,成為廣大瑜伽練習者的實踐指南。瑜伽理論對人體的認識主要體現在五大元素(Five Elements)、七個功能(Seven Dhatas)、五層身體(Pancha Kosha)和三脈七輪(Nadi&;Chakras)等學說。
第一節 傳統瑜伽主要典籍
一、瑜伽經
《瑜伽經》綱領性地闡述瑜伽哲學。《瑜伽經》(Yoga Sutra)是瑜伽形成體係的標誌,帕坦伽利(Patanjali)被認為是《瑜伽經》的作者。從著作的語言風格推測,《瑜伽經》的出現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之間。
《瑜伽經》由四個篇章組成,共195節格言(箴言):
(1)三昧篇Samadhi Pada(51節);
(2)實踐篇Sadhana Pada(55節);
(3)禪定Vibhuti Pada(55節);
(4)解脫篇Kaivalya Pada(34節)。
《瑜伽經》提出了著名的Ashtanga Yoga(八支分瑜伽)
(1)Yamas——製戒:10條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原則。
(2)Niyamas——勸戒:10條養成個人良好生活習慣的原則。
(3)Asanas——體位法:即瑜伽的動作姿勢,柔韌、力量、協調、平衡等身體練習。
(4)Pranayama——呼吸練習:通過控製呼吸,來控製生命本體能量(Prana),進而達到心境的平和。
(5)Pratyahara——攝心:把散亂的心收回來,重新認識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身體感受。因為我們的心習慣了向外馳騁,很少觀察自己。
(6)Dharana——製感:練習注意力的集中、專注,培養“活在當下”的習慣。
(7)Dhyana——冥想:深層次地觀想,引發內心的喜悅。
(8)Samadhi——三摩地:超越情感、煩惱的束縛,實現真正的身心和諧與心靈解脫。
二、哈他瑜伽之光
《哈他瑜伽之光》(Hatha Yoga Pradipika)的作者是斯瓦特瑪拉瑪(YogiSwatmarama),編著時間約在15世紀,由梵語編寫,是眾多梵文哈達瑜伽經典中最完整、最係統的著作。《哈他瑜伽之光》側重於闡述瑜伽的實踐練習,詳細、清晰地注釋了哈達瑜伽的“體位法”、“調息法”、“身印”、“三摩地”四部分,共114節。書中詳細描述了八種呼吸控製法,成為廣大瑜伽練習者的實踐指南。
“Hatha”一詞有兩個梵語詞根組成,分別意為太陽的“ha”和月亮的“tha”,象征對應的能量:熱和冷,正和負,水和火,雌和雄等。兩個詞組成“Hatha”時,意為充滿力量的對立統一體。因此“Hatha Yoga”指結合我們陽性的能量和陰性的能量,以使個體淨化、平衡,同時產生強大的力量。
哈他瑜伽之光(Hatha Yoga Pradeepika)論述了哈他瑜伽體係的5個方麵:
(1)體位法(Asana)。
(2)六種清潔法(Kriyas)。
(3)八種呼吸控製法(Kumbhaka)。
(4)收束法和契合法(Bandha&;Mudra)。
(5)經脈(Nadas)、氣輪(Pingala)、脈(Ida)及昆達利尼(Kundalini)。
三、阿育韋達(吠陀經)
阿育韋達(Ayurveda)由兩個字組成:Ayur指生命,Veda為知識、科學之意,因此阿育韋達一詞的意思為生命的科學。阿育韋達是印度最古老的醫學體係之一,同時也代表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阿育韋達養生學利用自然界的植物和礦物,恢複人類與自然界和諧共存的平衡,這種觀念貫穿於疾病預防和治療病痛的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