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珅轉生以來,凡事都以國家為重,從未有半點私心。從當年出洋周遊各國,隨後在上海首建製造局,到後來的練團,初創新軍,總督兩江,大力發展新式工業,協助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剿滅太平天國,再到現在的洋務革新……這一切,無不有著和珅的影子。
可是,和珅雖然位高權重,卻未握有半點兵權。這不僅與他不擅兵事有關,還因為和珅深懂得為官之道,避免朝廷猜疑,故意而為。與他的那幾個好友相比起來,和珅可以說是唯一一個既能影響軍界首腦,但又無實際指揮權利的人物,也正是出於這一點,從鹹豐到現在的慈禧,一直對他信任有嘉的主要原因。
和珅對此也常常自讚,吃過前世苦頭的他可不想再惹出功高蓋主的禍事。可現在卻不相同,安德海的死讓他知道了一個從未得知的秘密,也正因為這個秘密,和珅明白,因為同治的原因,他將來很可能有一天會和慈禧產生生一場死攸關的衝突。
政治鬥爭,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雖說曾國藩、左宗棠等人與他關係密切,借他們之手控製軍權並不太難。不過,和珅作為他們的多年好友,也清楚一旦發生宮廷內亂,這些封疆大吏大多都隻會袖手旁觀,獨善其身。
這是無奈的結果,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是皇家私事,外臣無法幹預,如果和珅處於他們的角度,當然也會這麼做,況且,這秘密更不能告知天下,也不能拿來作為逼迫他們的手段。所以,和珅經過長久考慮了,決定先從劉銘傳處著手,慢慢收攏部分兵權,以作為萬不得已時的後盾。
劉銘傳現是南洋大臣,手握南洋海上重兵,他雖然是左宗棠的大將,但卻是和珅一手提拔起來的人物,對其有大恩在,從他下手,和珅有著十足的把握。
果然不出所料,當和珅借著海軍事務把在京的劉銘傳邀來後,幾句旁敲側擊之下,劉銘傳當即表示以後為和珅馬首是瞻,赴湯蹈火萬所不辭!這一下,和珅為此心定了許多,表麵上隻是對劉銘傳多加鼓勵,讚揚幾句,實際卻暗中認可了對方的忠心,同時借著手中權利,開始繞開兵部、軍機處,直接遙控南洋艦隊。
光一個南洋艦隊遠遠不夠,兩大艦隊中北洋艦隊的實力要高出南洋艦隊一大截,而且從朝廷建海軍的重心來看,和珅也不可能擅自以南洋艦隊為主,使得南洋艦隊的裝備大大接近,並超越防守京津之地的北洋艦隊。
另外,南洋艦隊的駐防離京城也太遠了些,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一旦事發,劉銘傳就是調遣艦隊的時間也來不及,更別說用它來控製直隸周邊海防,引為強援了。
所以,從重要性和駐防範圍來看,控製住北洋艦隊遠比南洋艦隊來得強。可是,要控製住北洋艦隊卻不是這麼容易的事,如今北洋大臣可是曾國藩的親信愛將,原長江水師統帥彭玉鱗,和珅要想從他手上奪過北洋艦隊的控製權,談何容易。
可巧的是,正當和珅為北洋艦隊的事煩惱的時候,一向身體尚可的彭玉鱗,由於一時大意受了些風寒,再加上戰場遺留的舊疾複發,突然一病不起,雖然請了不少名醫診治,可依舊無力回天,才僅僅一個多月,這位功勳卓越的北洋大臣就帶著無限的遺憾,撒手西去了。
彭玉鱗一死,北洋大臣的位置就空了出來,國家不可一日無君,三軍不可一日無帥,對彭玉鱗死後的職位由誰來擔任,朝中上下頓時為此激烈地爭論起來。
北洋艦隊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經有了遠東第一艦隊的稚型,北洋大臣更是位高權重,威風八麵。這個僅次於左宗棠的兵部尚書、陸軍統帥的職務,朝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著眼紅,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為了登上這個炙手可熱的帥位到處奔走,拉關係,說人情,為的就是想登上此位。
除去這些官迷心竅,做著升官白日夢的家夥們,朝中對北洋大臣一職的人選倒也有不少。其中既有王公皇親,也有身經百戰的老將,更有各派各勢力的代表人,在這些人中,以北洋艦隊提督麟桂、陸軍副統帥曾國荃、李鴻章、南洋大臣劉銘傳等人為主,各顯神通,為此追逐。
麟桂是艦隊提督,北洋海軍中的第二號人物,彭玉鱗一死,以他接任北洋大臣是最順理成章的事。不過,麟桂的威望不夠,在朝中根基尚淺,要想順利接班,恐怕難度頗大。
而劉銘傳作為南洋大臣調任北洋大臣,倒也是一種恰當的選擇。南洋、北洋結構相仿,地位相等,平調接手可以免去不少麻煩。何況,和珅正好在想著怎麼接管北洋艦隊的手段,現在有這個機會,讓劉銘傳替他接手,是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