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哲學心理學的產生發展(3)(2 / 3)

哈特萊是世界心理學史上第一個生理心理學家和聯想主義者。他生於牧師家庭,少年時準備繼承父親的牧師職務。隻由於受了當時進步思想的影響,他不願在教會規定的“36條條款”上簽字,放棄當牧師的念頭改學醫學,並以終身行醫為生。

哈特萊是休謨的同時代人,但他從小愛好自然科學,在牛津大學學習時就讀過洛克和牛頓的著作,並在課餘時間研究心理學。他的心理學思想主要來自醫學的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由於時代的限製,他還是信教的,具有自然神論的二元論思想。例如,他認為,大腦中的波動和觀念活動是兩兩平行的,不過,他用生理學知識對觀念的聯想做出了正確的解釋。他以牛頓的物質振動學說為依據,以為神經是充滿物質粒子的中實線體,每條神經的物質微粒受外界物質的作用時,便在神經內部發生振動或波動,並沿著神經傳導到大腦乃至肌肉。但是,外界引起神經和大腦的波動是不同的:大腦內的波動比神經波動微弱,他叫做微振。由於大腦中的這種波動,在心理上便相應地出現觀念,而神經上的波動則出現感覺和運動。這就是哈特萊的身心平行論。接著,他指出,當外界作用停止後,大腦內的微振會保留下來,隻是留下的後象將越來越微弱。微振也可以轉化為較大的振動,例如,夢中的觀念強烈、鮮明,就是原來的微振變成較大的振動時出現的。記憶是過去感覺留下的影響,現在又引起的微振。他以為,一切心理經驗都來自感覺,不同意有來自反省的簡單觀念。

在聯想的形成上這一問題洛克曾經說過,有些觀念的聯想是人為地結合起來的。例如,黑暗和魔鬼的聯想是大人用來嚇唬兒童造成的,以致影響很深不易去掉。休謨認為,聯想是一種不可知的自然力量的作用,它是一種習慣。哈特萊則從生理學方麵做出解釋,把聯想看作是過去的外界客體相繼作用在經驗中的重現。如果感覺A,在同一時間內和不同的感覺B、C、D,一次又一次地結合,那麼,感覺A,最後就能引起和它結合在一起過的感覺B、C、D的觀念b、c、d。同樣,一個身體的運動可引起先前和它聯合過的觀念或者一個感覺或觀念也可喚起和它們重複過的運動。運動和運動的聯合形成技能習慣;運動和觀念的聯合形成意誌行動等等。這樣就形成了比較係統的聯想心理學,而且是用生理學的神經波動學說來解釋的。因而,曆史上將哈特萊說成是第一位生理心理學家和聯想主義心理學家。

由上可知,自洛克開始,接著是貝克萊、休謨和哈特萊等形成英國的感覺經驗心理學,到了18世紀末已成為近代歐洲心理學思想的主流。至於其他國家如法國、德國的心理學思想怎樣,下麵從德國先驗論者康德的故事講起。心靈不可知康德(1724~1804)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他生活在新興資產階級尚處在動搖保守時期的德國。當時的德國資產階級,一方麵為英法工商業與自然科學的發達進步所吸引;另一方麵,由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執政黨的過激行動也使他們後退保守了。康德就是這種調和折中思想的典型代表。康德一生從未出過遠門,過著單身漢的生活。為了保護他那脆弱的身體健康,他的生活習慣十分有規律。每天從早到晚的生活起居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一絲不苟。據說,每天下午3點半,他準時在一條街上散步一個小時,不管天氣如何。有一天,他沒有準時去散步,街道兩旁的住戶都耽誤了做晚飯。因為這些住戶平時總是等他來散步後才開始準備做飯的。

康德一生可以1770年為界,此前的康德主要研究自然科學,提出了天體形成的星雲說和潮汐成因的理論。1770年以後,受休謨懷疑論的影響,提出了批判哲學,先後出版《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這三本哲學著作對心理學的思想影響很大:第一本書講認識論,涉及認知心理;第二本講倫理學,相當於道德、意誌;第三本講美術,與情感有關。它們的內容恰好相當於心理學的知、情、意過程,而且是彼此孤立的。在曆史上又和柏拉圖的知、情、意三分法一致,因而影響極大。以後,馮特的心理學就是按這種三分法劃分心理過程類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