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綸(132~200)
希波克利特是西方的醫學始祖。他從醫學實踐出發,認為醫學判斷的出發點是身體本身。人體各部分聯係起來的統一整體影響各個部分,各個部分也影響整體。身體的任一部分哪怕是最小部分的感覺,也有一定作用,因為各部分是互相聯係著的。他很注意地理環境、氣候、季節和生活方式同人的身心健康的關係。希波克利特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是兩件事: 首先,他著有《論聖病》一書。“聖病”是當時人們對癲癇病的稱呼,認為這種病與神有關,或說是魔鬼附身。希波克利特在書中指出,病因在腦,不在神。他解釋說,腦是知識的場所,由於腦,我們才能思維、理解、看見、聽見,知道醜和美、惡和善、適意不適意。也是由於我們的腦才變得瘋狂,發譫妄,為害怕和震驚所侵襲。當時人們都認為心理活動在心髒,如亞裏士多德就是這樣說的。希波克利特則認為在腦,這是由他的醫學經驗所得到的結論。
他還著有《論人的本性》一書。書中提出人體中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它們來自不同的器官:腦有黏液,有冷的性質;肝有黃膽汁,有熱的性質;胃有黑膽汁,有漸溫的性質;血液出於心髒,性質幹燥。由於這四種液體結合的比例不同,構成人的不同體質。體內的某種體液過多或過少,或者比例不適當,人都會感到痛苦。後來,希波克利特的四體液說,被古羅馬時期的醫生加倫繼承發展為氣質學說。
加倫,古羅馬時期的名醫和自然科學家,對解剖生理學有很大貢獻。他通過活體解剖和對神經係統的研究,發現肌肉中的神經分支,在脊椎的實驗中看到脊椎的部分和動作有關。在觀察神經和感覺有病的人時發現神經由感官傳到腦,因而斷定心靈位於腦,指出腦、脊髓和神經分支形成係統是感覺和動作之間互相聯係的生理基礎。
加倫的最大貢獻是把希波克利特四體液說和人的氣質聯係起來,指出氣質類型的各種表現。他發現:多血質的人,血液最多,這種人的行動表現為熱心、活潑;黏液質的人痰液多,這種人的心理表現為,冷靜、善於思考和計算;神經質的人,黑膽汁多,有毅力,但表現出悲觀;膽汁質的人,黃膽汁多,易發怒,動作激烈。到目前為止,心理學教科書中還經常提到這一氣質學說。我思,故我在笛卡兒(1596~1650)
古希臘-羅馬滅亡後,歐洲進入中世紀。中世紀宗教統治一切,出現了為神學服務的官能心理學。到了17世紀笛卡兒提出了身心交感論,提倡人的理性思維,反對神學教條。
笛卡兒生活在西歐資產階級早期革命時代,當時,荷蘭在16世紀60年代、英國在17世紀40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已取得成功。笛卡兒所在的法國,卻仍處於封建君主製盛期。作為資產階級的先進人物,為了避免遭受迫害,他長期僑居荷蘭等國著書立說,對推動人們的思想解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笛卡兒出身於法國的次等貴族家庭,父親是法官。1604~1612年間他在耶穌教會學校學習,喜歡人文主義和數學,反對教會的教條和權威。由於身體孱弱,校長準許他可以不參加每天的早晨祈禱。他就利用這段時間躺在床上思考問題,從此養成他的終身習慣,並且在這種時候進行很好的創造性思維。為了取得人生經驗,1617~1619年間他在軍隊服役。以後,又變賣了貴族的世襲領地,周遊歐洲各國長達9年。在這期間,他曾兩次回到巴黎想研究數學,均因不得安寧未能遂願。1629年開始,他僑居荷蘭長達20年。為了避免幹擾,在這20年間他曾住過13個不同的城鎮和20處不同的房子。除了最親密的少數親友外,他的住址一概保密。笛卡兒的一些重要著作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但是,他的著作被說成是無神論的,他本人也因此受到教會的迫害,於1649年被迫遷居到瑞典。到了瑞典之後,瑞典的皇後慕名請他講哲學,約定每周講課三次,每次在早晨5點左右開講,這就破壞了他每天晚起床的習慣。皇後又不是一位好學生,加上冬天早晨在寒冷的圖書館裏授課,笛卡兒堅持了4個月後,終於患上肺炎,於1650年2月11日病死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笛卡兒在心理學思想上的最重要貢獻是:站在反對神學權威的立場上,采用理性懷疑心理學小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