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不僅適合自然規律,也適合人類社會,尤其是市場經濟時代,競聘上崗無處不在,高考、國考、公司招聘、職務晉升等,逢進必考,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目前還沒有找到比這更好的選拔人才的辦法。既然競聘,就有上有下,而且上的少,下的多,於是就出現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境況。如何正確地麵對失敗,恰恰是一個人最終走向成功的標誌。
古今中外,總有一些人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他們的經曆讓我們唏噓,他們的境界給我們啟示。
北宋文豪蘇軾,將一生的仕途坎坷,化作無數千古名篇,前後赤壁賦寫出了他的豁達和超然。韓愈曾在仕途不如意的時候說過:“人要想釣到大魚,要到大海去,在小池是釣不了的。”意思是人要有高的平台,才有大的舞台。而蘇軾說即使自己身處大海(海南)時,也沒見幾個人能釣到大魚,他認為真正的大海是內心,真正的大魚是自己內心的追求。有人問他平生功業,他答:黃州,惠州,儋州。不表豐功偉績隻講人生經曆,如黃州做肉,惠州種菜,儋州洗腳。追逐“成功”不如珍惜“經曆”,一個人的經曆也許不一定換來最終所謂的成功,但這些經曆恰恰是最寶貴的財富。再看美國總統林肯的一生(見附圖表)。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苦難的一生,也是為了理想不斷奮鬥的一生。他的童年是“一部貧困的簡明編年史”,政治生涯充滿了艱辛與恐懼。他曾說:“每個人都應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使命感。努力拚搏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對這樣的責任懷有一種舍我其誰的耐心和信念。”為了理想不惜一生曆經磨難,試想一個不知苦難為何物的人,又何談成功。孔子曰“君子,先難而後獲。”既點明了將收獲作為終極目標的意義價值,更總結了曆經磨難的必然路徑。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英雄,在這個宏大的時代裏,即便我們的身份並不高貴,但我們的活法和想法決不能卑賤。現在就來說說我這個小人物一點想法吧。
高考一次又一次失敗,找工作一次又一次失敗,競聘職務一次又一次失敗,失敗讓我產生懷疑,既懷疑社會更懷疑我自己。然而,痛定思痛,又讓我產生新的希望。我既相信社會更相信我自己,相信自己是為了更加相信社會和未來。正如持決定論的心理學家弗蘭克所說,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裏,人們也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這多年來,我在悲喜中前行,更加勤勉與努力,更加理解與包容,更加自信和陽光。我不是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我更在意的是我如何看待自己。一個不能使自己自信的人是不大可能進入優秀的行列的。獨立的個性、審慎的判斷和勤勉的思考,是我自信的源泉,也是我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
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更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一天二十四小時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關鍵看你的業餘時間是怎樣度過的,白天求生存,晚上謀發展。不舍晝夜,天道酬勤,自然會有收獲。時間的稀缺和公正在有情和無情之間,讓人與人之間拉開了距離。今天的競爭異常激烈,你稍作停息,就有被追趕上來的可能。現在的年輕人更有衝勁,往往後來居上,因此越是年齡大的人,越不能懈怠。不要說年齡的差距,就是同年人的競爭也是相當殘酷的。記得06年4月8日武漢足球隊以1:3負與上海申花隊,教練老裴就說:“我明顯的感覺到我的隊員沒有那股拚勁,別人在拚命,我們在玩球。”如果你想同台pk,你一刻也不能停止學習、思考與努力。
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並不可悲。那些少年得誌,過早就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天花板”的“成功人士”,常常少了奮鬥的激情,多了滿足的懈怠;少了人生的光華,多了塵世的浮華,這些都不利於心智的成熟。
記得第三次競聘正處失敗後,我很痛苦。那天晚上獨自一人坐在辦公室,對著天花板發呆,心想為什麼好運總是與我擦肩而過,而歹運總是與我形影不離。糾結了幾個小時後,我把失利歸結為自己努力的程度還不夠,我不想將悲觀的情緒影響到第二天,在轉鍾前兩分鍾,我就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生活如此美好,再過2分鍾就是21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太陽依舊從東方升起,光芒萬丈,哪有時間去悲傷。”
暫時的失利,並不代表永遠的失敗。但切記不要把不能改變的事實化為怨婦的牢騷與自暴自棄、自甘平庸的借口。目光短淺,再近的路也很遙遠。與其悲傷,還不如趕路要緊,把目光投向更遠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