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附錄——學校心理輔導的作用(4)(1 / 3)

歇斯底裏,常由於心理創傷(精神因素),導致大腦機能失調,呈現各種不同的變態心理的症狀。例如遭受驚恐、侮辱、委屈,或過高的要求不能如願,以及親屬離異與死亡等。歇斯底裏的發生,與性格有直接關係。歇斯底裏患者多見於心眼兒小、任性韻人。他們平時往往表現為心胸狹窄、自我估計過高,好表現自己,認識事物多從情感出發,過分需要他人同情、關懷,有豐富動人的幻想,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此類性格表現,主要是個性差異,同時也有一定的年齡特征。一般地說,青春期易表現為這種性格,因此歇斯底裏多發於青春期。

中學生歇斯底裏的一般表現是:以自我意識障礙和情感失調為常見。患者意識模糊,心理活動範圍縮小,集中在與發病因素有關的某些概念或情感體驗上。他們大喊大叫、罵人吵鬧、時哭時笑。他們情感極不穩定,反應強烈,抓頭發,撕衣服,就地打滾,有時行動發生障礙,四肢發挺,說不出來話等等。

教師和家長如遇中學生有歇斯底裏發作時,千萬要鎮靜,及時送往醫院,或用些鎮靜劑讓其安靜下來。歇斯底裏的治療辦法很多,除醫藥治療外,“病因治療”是一種重要的方法。病因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如果某學生已患歇斯底裏,教師和家長要消除心理創傷的因素,改善生活環境的不良之處,指導他們開闊心胸、堅強意誌、健全性格,使他對疾病的本質、原因以及自己性格的缺點有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自覺地努力進行自我鍛煉與自我教育,收到治愈的效果。

三是強迫症。

強迫症在神經官能症中比較少見,發病年齡多在三十歲以前,最早發生在十一、二歲,男性比女性多。青春期的年齡是在強迫症發病年齡之內的,因此,要注意中學生身上出現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的發生常與其性格有關。強迫症患者的性格大都具有好思慮、猶豫不決、謹小慎微、多疑、膽小、主動性不足,不敢出頭露麵,說話少,生活習慣死板,被動性反應較強等特點,屬於“內向”性格者居多。

中學生的強迫症主要表現在“認真過頭”上。有強迫性願望,例如,數窗戶,數磚塊,數電線杆子,若數不清,則苦惱;有強迫性懷疑,例如,懷疑自己有病而一天到晚不停地洗手,離家時懷疑燈未關、門未鎖而多次往返檢查;有對立性強迫思維,例如,看到母親抱孩子上涼台,不是擔心母子摔下來,就是害怕母親把孩子扔下去等等。

強迫症發病比較緩慢,一般不太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教師和家長應該細致觀察心理與行為的微小變化,發現上述情況,應立即動員他們去醫院檢查。同時,要安排好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使他們無暇考慮一些無意義的問題,沒有功夫去於一些多餘的事情。良性刺激代替了病理性的情感體驗,對中學生強迫症患者,可以收到治愈效果。

(2)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病因尚不明了的精神病。其特點是患者的行為、情感、思維具有非現實性、不易理解性、彼此分離不相協調。患病最小的孩子從三歲開始發病,但人數極少;十歲以後的兒童患病的逐漸增多,而精神分裂症多在十六歲至三十五歲之間發病。病情緩慢地發展,且時間拖得較久,除少數患者可以自發地緩解外,多數患者如不經治療,晚期可出癡呆。

精神分裂症的種類不少,在青春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單純型,發病大多在青少年期;另一種是青春型,發病多在二十歲以下的青春期。中學階段常見的,要引起重視的精神分裂症也是這兩種。

單純型表現:患單純型精神分裂症的人,有的過去可能是一個聰明好學的討人喜歡的好學生,但大多性格怠惰孤僻、不喜歡交際、遇事畏縮不前。早期常見頭痛、失眠、萎靡;逐漸出現孤僻、退縮、遲鈍、生活懶散,對任何事物都喪失興趣;隨後不願上學、成績下降對人冷淡、懷疑、仇視、思想內容貧乏;,“重的時候,不斷發呆、傻笑、自言自語、對空喊話、出怪相。但幻覺、妄想極少見,即使有也不持久、不固定,情感偶可激動突亦.青春型表現:患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人,病前性格很乖中學生的躁狂抑鬱性精神病患者,在情感高漲時,異常興奮時,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幸福感,睡眠很少,精力充沛不知疲勞,話多而常常沒有主題;在情感低落時,憂傷失望,喪失信心,有一種“絕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