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被正式邀請參加《心理谘詢師臨床操作手冊》書稿的修改工作時倍感榮幸和責任重大。這是吉沅洪教授花了一年時間撰寫的書稿,我能夠作為第一讀者來學習和研究真是受益匪淺。雖然我也努力把自己菲薄的心理谘詢經驗和知識奉獻於本書,但比起在修改過程中與吉沅洪教授交流所學到的知識,實在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認識吉沅洪教授緣於兩次心理學學術交流大會。第一次記得2005年8月在蘇州召開的“第五屆華人心理學家國際學術研討會”,我擔任大會副秘書長,劉電芝教授讓我安排吉沅洪副教授做了一個藝術治療的工作坊,雖然本人沒有能夠直接參與學習,但聽很多參與者都反映非常有意思,操作性特別強。這次與吉教授的短時間謀麵也是談工作坊的事宜。短暫接觸中感受到這位在蘇州長大留學日本的心理學專家有很強的鄉情,熱愛蘇州,願意為祖國和家鄉奉獻自己的學問和智慧。於是會後就找機會請她來蘇州講學,一來二往,就一起促成了2007年8月在蘇州召開的“中國首屆表達性心理治療與心理劇國際學術會議”。她幫忙從日本邀請了11位藝術治療的重量級心理治療專家來蘇州參加會議,他們報告論文並舉辦會前、會中工作坊,讓本次大會的與會成員大飽眼福。
吉沅洪教授具有蘇州人的特點,又深受日本文化熏陶,這樣的臨床心理學家寫出來的臨床操作手冊最大特點就是“細膩”。“細膩”這個詞不僅是蘇州文化特色,也具有日本文化特點。“細膩”文化的特點有:注重細節,注重品質,周詳穩健。在本書中的表現是:第一,對心理谘詢問題的診斷要求必須細致周詳,在做了初步問診之後,強調使用成套測驗來檢驗谘詢師的判斷很有必要;第二,對來訪者心理問題的探索細致入微,關注每一點細微的差別;第三,要求談話注意細微的情緒情感變化和捕捉細小信息;第四,強調同行之間周密默契的配合也是“細膩”的一個表現,尤其是與精神科醫生的配合。心理谘詢師非常需要這種“細膩”的精神,全書從對人的理解、谘詢和治療的基本設置,到問題的診斷和治療,非常細致周到地談到了很多問題的各個方麵。
實用性是本書的第二大特征,通讀全書可以看出吉教授在日本一方麵是廣島市立大學的教授,同時又是一位資深的臨床心理谘詢師,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本書中有明顯的反映。雖然本人也從事大學臨床心理谘詢十個年頭,書中許多事件操作細節對我的啟發還是特別大。在修改書稿的時候,我們也特別注重對談話技巧的闡述,如問診技巧、阻抗突破技巧等等。本書不注重於構建係統理論,而是完全從心理谘詢師實際操作出發,談理論、技術的運用,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對於臨床一線的心理谘詢師來說非常有價值。
一個優秀的心理谘詢師,其成長需要長期的嚴格細致的教育和培訓,才能掌握較好的援助技術,在他人痛苦的時候才能給予有效的幫助,因此要求心理谘詢師各方麵都必須優秀一點兒都不過分。可惜對於我們國內大多數心理谘詢師來說這方麵的培訓往往比較缺乏,需要谘詢師自己在繼續教育中認真修煉。心理谘詢師的個人成長是心理谘詢師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課題,解決問題的谘詢技能技巧常常細致到與谘詢師的個性人格特點聯係在一起,因此注重於技能修煉的人,更需要提高和改善自我修養和身心狀態。這本書的內容對於需要努力提高心理谘詢、心理治療基本功的心理谘詢師具有非常實用的指導意義,也適合高校心理谘詢專業方向的學生作為實踐課程的研修讀本。
本書的第一、二、三章講述了心理治療的臨床學理論和適應證;第四、五、六章講述了心理谘詢一般步驟和基本原則,第七、八、九、十章講述了心理谘詢師在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及其問題評估、阻抗突破、挑戰應對等,第十一、十二章則講述心理谘詢師工作相關的支持團隊、督導和與精神科醫生的合作。
本書的不足之處,由於篇幅不夠長,臨床應用的理論還有很多,本書沒有能夠涉及完全;在談心理治療技巧和操作技能的時候還不夠豐富完備,而且其闡述也隻能夠停留在最基礎的層麵,關於心理谘詢師成長和支持係統,其內容還可以更加豐富;全書缺乏完整的案例分析和案例討論。
如果今後有機會再版,我們一定會使這本操作手冊內容更加豐富詳實,增加更多的實踐案例,讓該手冊更加便於心理谘詢師在實際工作中使用。因此歡迎讀者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聯係地址:[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陶新華博士
20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