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胖人:越來越多的苦惱(1 / 2)

據香港鳳凰衛視報道,我國知名藝人“肥肥”沈殿霞於2008年2月19日早上8點38分時在香港瑪麗醫院去世,享年60歲。許多醫學專家認為,肥胖是造成開心果“肥肥”離開人世的罪惡殺手。而回顧近年來,馬季、傅彪、高秀敏、古月等一些大牌明星紛紛倉促離世,人們在痛惜傷感之餘,總是會考慮到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他(她)們的體態肥胖的問題。醫學研究表明,肥胖是很多疾病諸如心腦血管病、肝係統疾病、腫瘤病變等的誘發因素。而現實中這些明星的悲慘離世,也許就是一種警示。

超重和肥胖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一大殺手,並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從60-70年代開始,西方各國就開始了對肥胖病的關注和研究。據人民網2005年9月27日報道,2005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心髒日”特別以“健康的體重、健康的形體”為主題開展了係列活動。在發布的報告中稱,在全球64.5億人中,超重者人數已超過10億,其中至少有3億人被臨床上診斷為肥胖病,並把肥胖病列為影響人類健康的十大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如不加控製,到2015年,全球超重人口將達到15億。肥胖病已經使全世界人們第一次暴發心髒病的平均年齡降低了4~8年。距離2015年時間所剩不多,到時肥胖會是什麼情況?

在美國:據“美國中文網”2010年1月13日編譯材料顯示,美國成年人肥胖者比例占34%,超重者占68%,肥胖兒童比例達到17%。據路透社2010年1月29日報道,美國公共衛生署署長(Surgeon General)本傑明(Regina Benjamin)借助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影響力,推出了一項反肥胖倡議活動,呼籲美國人進行減肥運動。美國總統奧巴馬2010年1月9日簽署行政備忘錄,成立由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牽頭的特別工作組,應對日益嚴峻的兒童肥胖問題。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西貝柳斯(Kathleen Sebelius)表示,奧巴馬政府在經濟刺激計劃中有6.5億美元會投資於針對肥胖與戒煙的健康與疾病預防項目上。

在英國:據信息時報2009年9月16日報道,英國的成年肥胖人口數量在過去25年中幾乎翻了四番,使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肥胖的國家,僅次於美國。而每年因肥胖及其並發症死亡的多達9000餘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億英鎊。據新華社倫敦2009年1月2日專電,英國負責公共健康的國務大臣道恩·普裏馬羅洛表示,需要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應對肥胖問題。這場名為“為生命改變”的運動旨在宣傳肥胖對健康造成的嚴重後果,並敦促公眾改變生活方式。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2007年10月15日說,政府將追加1億英鎊(約合2億美元)開支,增加國內中小學的各類體育運動設施,希望通過加強兒童自身鍛煉應對日益嚴重的兒童肥胖問題。

在德國:據經合組織2009年11月末公布的統計,2001年德國15歲女孩中身材肥胖者的比例為5.5%,2006年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11%。德國男孩的肥胖比例也在同期從13.7%增長到16%。德國女孩的肥胖比例將超過經合組織國家10.1%的平均比例,肥胖男孩則略低於平均比例(17.2%)。據《柏林報》德國聯邦議會通過了農業部長霍斯特o澤霍費爾(基民盟)與衛生部長烏拉o施密特(社民黨)聯合起草的解決肥胖問題行動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減少肥胖人口數量和防治因肥胖引起的各種疾病,希望到2020年能取得明顯的成效。聯邦政府每年將投入一千萬歐元用於解決肥胖問題。行動內容包括在學校和幼兒園中普及營養學知識,簡化食品標簽,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等等。

在意大利、法國、芬蘭、俄羅斯、日本、巴西、澳大利亞、科威特等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並呈現低齡化趨勢。

我國肥胖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起步較晚。1986年開展的第1次全國0-7歲城市兒童單純性肥胖病流行學研究。結果表明,全國肥胖兒童平均檢出率為0.91%,1996年為2.0%,升高1.2倍,呈逐年攀升的趨勢。1986年男童肥胖檢出率為0.93%,女童為0.90%;1996年男童檢出率為2.20%,女童為1.90%。10年之間分別升高了1.37倍和1.1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