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錄他人電話時,隨時牢記“5w1h”技巧。所謂“5w1h”是指:when(何時)、who(何人)、where(何地)、what(何事)、why(為什麼)和how(如何進行)。在工作中,這些資料都是十分重要的。
若要留話也請記得提醒對方,將人、事、時、地、物統統講清楚,這樣留言才有效果,否則講一堆沒用的話,也隻是浪費彼此的時間。
一般情況下,公司領導的電話都很多,幫領導過濾電話便成了秘書的一項重要工作。下麵是過濾電話的幾點注意事項:
1.人:問明找領導的是誰?最好把公司名稱、個人職銜及姓名記錄下來,領導可依情況回電。
2.事:找他所為何事?有時候是急事或是領導一忙忘了的重要約會,可以借此趕緊提醒。
3.時:把來電的時間記下來,若是對方有約何時要見麵等,也好在適當時間彙報給領導。
4.地:若是有重要約會,可幫領導記好,以方便赴約。
5.物:比如要簽約等,可提醒領導要帶些重要文件或印章等,以免忘記帶還得來回奔波。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能記住所有的事情,因此我們需要依靠手的力量,重視電話記錄的作用,更好地利用電話為我們服務。再者,電話記錄也顯示出你認真、嚴謹和仔細的工作作風。
◎職場電話溝通需要多個心眼
打電話看似簡單,人人能撥,人人會打,但千萬別忽視了電話那端的人對你的感受。具體到打出去的電話、接電話或撥錯了電話號碼、通話後掛機的先後等事宜,都是很有學問的。注意一些打電話的禮節和打電話時的聲音、用語,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電話那端的人能聽出你的魅力。
應把常用的電話號碼記在電話簿上,並放在電話機旁或能隨手拿到的地方,這樣可在你需要時及時找到它。
接通電話後,應首先確認一下是否是你要找的個人或單位,如果對方說不是,那就是電話打錯了,你得馬上向對方道歉:“對不起,打錯了。”然後把話筒放回,再重新撥號,如果對方說是,你就請他幫你找接聽者。
打電話找到要找的人,應盡量減少無關的客套話,而直接介入正題。如果你邀請某人赴宴,即應明確說出:“××先生,這個星期日下午有空嗎?”而不是“星期日晚上您幹什麼?”因為後者,對方不明白你的意圖,不好回答。如果對方提出的是“星期六晚上您幹什麼”之類意圖不明的問題,你可以既肯定也不否定的回答,請對方把意圖亮明,如可以回答:“星期六晚上是有些安排,不過,您是不是有什麼提議?”當對方明確說出他的建議後,你便可以回答。如果一時不便作答,不必在電話中沉吟、猶豫,可以說:“讓我考慮一下再給您回電話,好嗎?”如果對方在電話中囉唆閑聊,你又不願聽,可以禮貌地提議:“××先生,要是您還有好些話要說,我們是不是約個時間再談,我現在正忙!”
通話完畢,應友善地感謝對方:“打攪您了,對不起。謝謝您在百忙中接我的電話。”或者說:“和您通話我感到很高興。謝謝您,再見!”然後,等對方掛機後再將電話輕輕放下,而不能摔電話或重放電話。
總之,開頭的“你好”“請”“勞駕”和“麻煩你”之類的客氣話是必不可少的,絕不能用命令式語氣或不客氣的語氣,如:“喂,我找×××”或“叫×××接電話”等。
在家裏接到電話時,隻需要說“hello。”在公司裏時,就要答“××公司。”懂得電話禮節的人就會自報姓名(或連同身份),同時說出要找的人來。如果你本人就是對方要找的人,隻要說一聲“我就是”,就可以轉入正題。
在正式的商務交往中,接電話時拿起話筒所講的第一句話,也有一定的要求,常見的有三種形式:
1.以問候語加上單位、部門的名稱以及個人的姓名,這最為正式,例如“您好!三秦公司財務部吳帥。請講。”
2.以問候語加上單位、部門的名稱,或是問候語加上部門名稱,這適用於一般場合,例如“您好!飛馬公司人事部。請講。”“您好!人事部。請講。”後一種形式,主要適用於由總機轉接的電話。
3.以問候語直接加上本人姓名,這僅適用於普通的人際交往,例如“您好!金士吉。請講。”
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務交往中,不允許接電話時以“喂,喂”或者“你找誰呀”作為“見麵禮”。特別是不能一張嘴就毫不客氣地查對方的“戶口”,一個勁兒地問人家“你是誰”或“有什麼事兒呀”。
電話鈴一旦響起,應立即停止自己所做之事,盡快予以接答。接聽電話是否及時,實質上反映了一個人待人接物的真實態度。
如有可能,在電話鈴響以後應親自接聽,輕易不要讓別人代勞,尤其不要在家中讓小孩子代接電話。不要鈴響許久,甚至連打幾次之後才去接電話。這不僅不能說明你派頭大,隻能說明你妄自尊大。不過,鈴聲才響過一次就拿起電話也顯得操之過急。有時,還會令對方沒反應過來而大吃一驚,最好在鈴聲響過兩聲後再接聽。
生意場上,電話是與顧客溝通交流的有效途徑,接聽電話需要講究禮儀。有些職場中人,在這方麵相當欠缺。往往在接聽電話時,還沒等對方說“再見”,就重重地掛上電話。不管你手頭有多少工作需要盡快處理,也不可粗魯地掛斷電話,這會讓對方感到你不懂禮貌,素質太低,對你產生壞印象。弄不好還會影響你與對方的溝通與交流,影響生意。
打錯電話的情況常有,這是機械的錯誤,誰都沒有責任。如果懷疑打錯,就說出自己要打的電話號碼,不然誤會會越來越深。
按照常規,電話交談結束後一般都是由打電話的那一方先掛,因為他有事情找別人,那麼事情說完自然是由他掛電話,這樣才算是有始有終。
不過,假如對方是一位長者,可就不能照搬常規了。不管是你打過去還是他打過來,都應該在他掛了電話後,你才輕輕放下手中的話筒,以表示你對長輩的尊重。其次,溫和謙虛、合宜得當的尊敬語,是電話交談中不可或缺的,它就像一把鑰匙,能夠幫助你開啟對方的心扉。
在不恰當的時間打電話是很失禮的,尤其是打給長輩及年長者時,更應該注意時間是否恰當。現代社會晚睡的人很多,但也有許多人由於工作關係,作息時間並不一致,不要以自己的作息來規範別人。初次認識交換名片或互留電話時,可先詢問對方方便接聽電話的時間。若對對方的作息不了解,那麼一般而言,早上9點之前與晚上9點以後打電話是較不恰當的。就算是打給熟識的親友,也最好先詢問對方是否方便接聽。
中國是禮儀之邦,以禮待人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懂得電話禮儀,把一些常用的敬語放在電話溝通中,是我們每個使用電話的人應該做到的。
)第三節 演講:讓你以最快的速度提升形象
◎演講:提升個人公眾形象的最好時刻
職場中,演講已成為十分重要並且非常廣泛的活動了。“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能在大庭廣眾之下風度翩翩、妙語生花、言辭清朗地講話,可以不斷提升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在演講的過程中,聽眾對演講的知覺還有一個幾乎人人皆知而又常常被忽視的特點,就是口語化。按說,演講主要是口語表達,語言的口語化本該不成問題,但由於演講總要比一般的隨意交談或在非正式場合的說話更規範、文雅和生動,也由於許多演講者在準備稿子的時候常常要堆砌辭藻、雕章琢句或摘抄報章,還以為是講求文采,這就容易使演講的語言“文章化”。
那麼,怎樣做到演講的語言口語化從而更具感染力呢?
第一,盡量選取雙音節的詞,並注意詞語的音節搭配。口語是線性語流結構,以聲傳意,瞬間即逝,不像讀書看報,一遍看過去沒弄清,還可以再看兩遍,所以同義的詞最好用雙音節或多音節的,而不要用單音節的。古漢語之所以難懂,多用單音節的詞是原因之一。好在現代漢語的詞語大多由原先的單音節變為雙音節或多音節了,這就容易讓人聽清楚,更適合於“口傳”或“耳收”。例如,說“我初次談戀愛時”就不如說“我第一次談戀愛的時候”更為順口入耳;說“因我沒經專門的演講訓練”,就不如說“因為我沒有經過專門的演講訓練”顯得清晰舒暢。當然,單音節的詞並不是一概不能用,而是表達同樣的意思時最好少用單音節的詞,多用雙音節或多音節的詞。
第二,在用詞風格上,多用通俗生動的“現成話”,而不要文白夾雜。口語也要修辭,多用俗諺俚語和選用職業術語、絕妙類比。也就是說,口語要多用淺易通俗、生動活潑的“現成話”。詩人艾青按說是十分精通典雅的語言了,但他在《詩論》中強調說:“最富於自然的語言是口語。”
語言要通俗不單是為了簡明易懂,更不是淺薄庸俗、單調乏味,而是為了既通俗易懂,又具體、生動、活潑、形象。老舍在他的作品中之所以盡量多用口頭語言,不僅是為了叫人明白易懂,也是為了使語言生動活潑。這正如秦牧在《藝海拾貝》中說的:“曆代以來,開一代文風的傑作,起前代之衰的妙文,都在一定程度上一反因循守舊的書麵語的習慣,勇於運用活生生的口頭語言。古代的說書人,講到故事中的人物心頭不安時,不說忐忑不安,卻說‘心裏有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講到羞恥時,不說滿麵羞赧,卻說‘恨不得有個地洞鑽下去’;講到趕快逃跑時,不說趕快逃跑,而說‘隻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講到著急時不說著急,卻說‘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所有這些都博得聽眾的讚賞喝彩,而且流傳至今仍有強烈的形象性、新鮮感。”
人們往往有一種習慣性的看法,認為口語簡單粗淺,而書麵語應當完善而文雅。實際上,現代實用語言在口頭和書麵兩大方麵並無多大差別,也不該有多大差別。有些人講話、致辭或答問總要按照稿子念,如果你的口語不生動,不善於脫稿講話,那麼你寫出來的稿子也往往是平板冗長、幹巴乏味的,當然也就不具備口語的特點。不是口語化的東西卻又用嘴說,這就是某些人的口語表達既不通俗又不生動的主要原因。而另一種傾向是隻求簡單明白,不求細致生動,這就難免流於粗俗和淺陋。正確的理解和做法是,書麵語言要盡量多用通俗而生動的口語,而在口語表達上要盡量吸收書麵語中那些精練而嚴謹的詞語。隻有這樣,我們的語言才會既通俗易懂又生動活潑。
第三,句式要簡短而靈活。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外國人的一篇漢語作文:
我叫施吉利,加拿大人,很喜歡漢語。我買了許多書,特別是《漢語詞典》《北方方言辭典》《成語詞典》等。我發現成語、諺語、俗語很好,準確、生動、幽默、風趣。
有一天,很熱,我到樓下散步,看見賣西瓜的,是個個體戶。我問:“你的西瓜好不好?”
他說:“震了!”
我問:“什麼叫震了?”
他答:“震了就是沒治了!”
“什麼叫沒治了?”
“沒治了就是好極了!您看我的西瓜多好!”
這時,我用了兩句成語,剛學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這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我的瓜皮兒薄、子兒小、瓤子甜,咬一口,牙掉啦。”“哢嚓”一聲,他切開一個。
我一吃,皮兒厚,子兒白,瓤兒是酸的。我又說了兩句成語:“你要實事求是,不要弄虛作假。”
他的臉“唰”地紅到脖子根兒。我說沒有關係,買賣不成仁義在。他一聽急眼了:“這個不算。”“嚓”地又切開一個。我一看,皮兒倍兒薄,子兒倍兒黑,瓤兒倍兒甜,我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他說:“好吃不好吃?”
我一伸大拇指:“蓋了帽兒啦!”
這位外國人學漢語也真學得“蓋了帽兒了”,一是采用了生動的俗語,二是句式簡短。這雖然是用筆寫的作文,但語句大多是五六個字,最長的才有十來個字,體現了口語的特點。
所以,要想在演講中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一定要學會把握語言的風格,注意文采,使演講通俗易懂。
◎演講中吸引聽眾的幾種表達技巧
表達方式是否恰當對於演講的成功與否非常重要,如何使得你演講中的表達接近完美呢?
演講中,入題並不等於破題,二者的區別在於:入題隻是引導進入設定的題目或論點的方式,而破題則是提綱挈領地進入各個論據或闡述的要點之中。可見,破題會讓聽眾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自己的思路走,是關乎演講成敗的又一重要環節。大致說來,我們可選擇以下幾種方式,來做到破題的明確。
1.立一定句並加以強調,以期引起聽眾的注意和重視
在《論男子漢》的演說中,作者為了論述“男子漢”最突出的特征——勇氣,故意使用了“勇”的對立物,即一個“難”字來作為破題的標誌字符。當然,這個標誌字符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且聽他是如何表述的:
“劉曉慶說,做女人難,做一個名女人尤其難。我說,做男人難,做一個男子漢尤其難!但男同胞們是歡迎這個‘難’的,正因為其難,才富於挑戰,才能顯示勇氣和力量,因此令人神往。”
2.製造語義的轉折
用對立等手法來製造“波瀾”以實現破題的目的,並給人以警醒,達到新穎的意境和感受。道格拉斯在《譴責奴隸製的演說》中,使用了提問的入題方式:“為什麼今天邀我在這兒發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隸們,同你們的國慶節有什麼相幹?”接下去他沒有直接指出“廢奴”這個主旨,而是聰明地選擇了“國慶”,以及和這個與全美利堅公民歡樂氣氛相反的詞——“淒涼”來破題,一開始就引起了聽眾的同情。他在敘述了國慶意義後這樣說道:“但是,情況並非如此,我是懷著一種與你們截然不同的淒涼心情來談及國慶的。我並不置身於歡慶的行列,你們巍然獨立隻是更顯露出我們之間難以度量的差距。”
3.使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破題
丘吉爾在擔任首相時發表的就職演說中就用了兩處設問來加以論述,當然也可以看作是為破題而設立的標誌語了。他說:“你們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要說,我們的政策……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贏得勝利。”
當然,破題的方式還有不少,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盡量簡約。用明確的語言標誌符號去吸引聽眾,以便朝自己擬定的方向去理解、接受自己闡述的內容。
◎演講中最需要講究策略的地方
和開頭一樣,結尾也是最能顯示演講藝術的重要環節。結尾是一場演說中最具戰略性的一點。當一個優秀的演說者退席後,他最後所說的幾句話,將會在聽眾耳邊回響,將被保持最長久的記憶。“餘音繞梁”即是如此,因此結尾也須精心設計。結尾是走向成功的最後一步,總結得好,能曲終奏雅,給聽眾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總結得不好,會功虧一簣,令人失望和掃興。因而,這最後的部分也是演講中最需要講究策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