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倒沒注意範立生氣的表情,而是兩眼直勾勾的望著藥鍋。範立心想,奇了怪了!這老頭沒見過煎藥啊?有什麼好看的?看那眼神,好像黃鼠狼看見雞一樣,大白天的真見鬼了嗎?
老頭又拍拍範立肩膀,終於說話了:“小範,你煮的是什麼藥啊?我怎麼聞著感覺這麼舒服啊?能不能讓我喝一點?”
範立想死的心都有了,我怎麼到哪兒都遇到怪事?這藥能夠隨便亂喝的嗎?這老頭燒糊塗了吧!範立猶豫道:“大爺,這藥不是治感冒病的,是……治陰寒證的,藥性偏熱,您看您正發著燒呢,怎麼能吃這個?”
老頭搖搖頭,“我雖然沒什麼文化,但在這看門多少年了!曾經聽一位老教授說過病與藥有‘同氣相求’的關係,就是說一個生病的人,如果聞著或吃著一種藥,感覺特別的香,特別的舒服,那就對症了。咳咳……我聞著這藥味特別舒服,一定是對症的藥!你讓我喝一點,我給你藥錢就是了。”
範立現在的思想處於激烈鬥爭之中,明明知道這藥是治療自己體內至陰寒氣的,肯定是一種溫熱的藥,這老頭明明是在發燒,自己是正兒八經學中醫的,這火上澆油的事怎麼能做?說不定老頭吃了這藥會燒得更利害。看他一把年紀的別燒死了,自己就成了殺人犯啦。但聽老頭的說法,也有道理,“同氣相求”的中醫理論在上課的時候老師也講過。人與天地萬物是自然一體,藥物有四氣五味,人有五勞七傷。藥物治病,以其氣味之偏糾正人體氣血之偏,所謂“以偏糾偏”之法。如何判斷藥證相符?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比如古人認為小孩體弱,如何補養?曰:“以喜為補”。意思就是說喜歡吃什麼,什麼就是最好的補養之物。比如他喜歡吃米,那麼米就是最好的補藥;他喜歡吃梨,那麼梨就是最好的補藥。現在的人一味的要求小孩吃這個營養品那個營養品,如果小孩不喜歡吃,再有營養的東西都沒有作用,吃多了反而把脾胃吃壞了,因為他的身體不需要,吸收不了,反而加重脾胃的負擔。
正當範立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候,老頭生氣了。他一邊咳著一邊說道:“你小子問我借爐子煮藥,我二話不說就借給你用,買你一點點藥喝你小氣成這樣。算了!我的爐子不借你用了,你趕快把藥拿走!以後不要來我這裏借東西!”
範立苦著臉道:“別介!別介!大爺,我沒說不給您喝,可是這藥是溫性的,您發著燒呢,喝這藥有點不對症啊!萬一喝壞了什麼的,我哪負得起責任啊?”
老頭拍著胸脯叫道:“不要你負責,我喝死自己認了。”
範立隻好答應了,倒出兩碗藥水,遞給老頭一碗。老頭趁熱,咕嚕咕嚕一口氣喝了。範立覺得特別憋屈,自己幹什麼都出意外,煮個藥也有人來搶著喝,還讓不讓人活啊!把自己的那碗藥喝了,範立陪著笑向老頭告辭:“大爺,我先回去了,明天再來煎藥。您好好休息啊,如果有什麼不舒服就在窗口喊我,我立馬就過來。”老頭躺上床,蓋上被子,向範立揮揮手,又恢複了無精打采的樣子。
範立回到宿舍,看看時間離吃中飯還早,於是掏出老師給的《易筋經》小冊子,從頭開始看了起來。既然老師說經典就是要熟讀背誦的,範立幹脆就一個字一個字的大聲朗讀起來:“譯曰,佛祖大意,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無礙無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其基矣。所雲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
還沒等範立讀上幾句,就聽得樓下有人一聲大叫。範立一下從椅子上蹦起來,因為他聽出來這是看門老頭的聲音,心想:壞了壞了!一定是剛才喝藥喝出問題了!叫他別喝他偏不聽,這下出了問題自己也脫不了幹係,得趕快去救他。
範立開門衝下樓梯,直奔門房而去。他跑到門房,就聽見老頭在哈哈大笑。範立心想這老頭不會喝藥瘋掉了吧?
進了房門,就看見老頭精神矍鑠,神采熠熠,哪像是生病的人?看見範立來了,正開心地朝他笑呢。範立呆了一會,也沒聽他再咳嗽,於是陪著笑問道:“大爺,您感覺怎麼樣?不舒服嗎?”
老頭搖搖頭,嗬嗬笑道:“哪有?你看我,剛才喝了藥,上床躺了一會,出了一身小汗,起來就感覺輕鬆很多。頭身也不疼了,鼻子也不堵了,燒也退了。剛才胸中一股濁氣衝出來,我不由自主的大叫一聲,現在一切都好了!”範立吃了一驚,眼球都要掉下來了,感情老師這藥這麼神啊!包治百病?我怎麼喝下去一點感覺也沒有啊?難道對我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