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臨證輯要(八)(3 / 3)

由於脾虛生濕,濕聚而生痰,痰濁中阻,乃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頭目眩暈,頭重如蒙;脾運不健,濕邪阻遏中焦,而致氣機不暢,故胸悶惡心,不思飲食或飲食呆少;脾主肌肉,主四肢,濕邪淫於肌肉筋脈,故體倦乏力;濕蒙清竅,則喜多寐;舌苔白膩,脈象濡滑,為痰濕內阻之象。

(4)虛眩。體虛眩暈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證型之一,如中氣下陷,清陽不升之眩暈;心脾兩傷,血不充腦之眩暈;髓海不足,腦轉耳鳴之眩暈等。現僅介紹血虛眩暈和髓海不足之眩暈兩型。

血虛眩暈。眩暈時作時休,遇勞則加劇,臥則略緩,麵色蒼白無華,口唇淡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或不寐,飲食衰少,舌淡紅,脈細弱。本型多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心主血,脾統血,心脾不足,氣血生化無源,而運行無力,不能上榮於腦,故眩暈時作時休;臥時氣血充養則稍緩,勞則氣血愈加不足而更甚;由於營血不足,內不能充養髒腑脈道,故見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脈象細弱;心之華在麵,脾之華在唇,由於氣血不足,外不能充養麵舌,故麵色無華,口唇淡白,舌質淡紅;脾胃虛弱,運化不健,故飲食衰少。

髓海空虛眩暈。證見眩暈反複纏綿,兼見精神萎靡,健忘不寐,兩耳鳴響,腰膝酸軟,或遺精,舌瘦小,舌質紅,脈沉小,尺弱。本型多見於神經衰弱或貧血等病。由於先天不足,或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腎精虧損,不能生髓,以致髓海不足,上下兩虛,故眩暈反複難愈;陰虧於下,腦空於上,故精神萎靡,健忘失眠;虛火上擾則耳鳴;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府不堅,腿足不健,故腰膝酸軟;腎虛精關不固則遺精;舌瘦質紅,脈沉小,尺弱皆為腎精虧損之象。

3.治療

臨床辨證雖細,但治療不外虛補實瀉兩端。

(1)虛眩。

治療原則:滋腎填精,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取穴:①心俞、脾俞、腎俞、誌室、風池。②百會、神庭、攢竹、關元、足三裏、三陰交、太溪、神門。

手法:補法,陽虛者可加灸關元穴。

方解:心俞養心安神;腎俞、誌室滋腎填精;脾俞健脾補血;風池清上治眩;百會為諸陽之會,是治風驗穴,具有升提之效;神庭、攢竹鎮靜安神;關元為臨床常用補穴,對於腎虛、精關不固、髓海空虛之證有顯著效果;足三裏、三陰交健脾胃,生氣血,充養後天之本;神門養心安神。上述兩組處方,輪番使用,對於因虛而致的眩暈有顯著療效。

(2)實眩。

治療原則:平肝潛陽,化痰熄風,清心泄火。

取穴:①翳風、四關。②風池、中脘、內關、豐隆。③金津、玉液三棱針放血。

手法:瀉法,隻針不灸。

方解:翳風疏導三焦,有清火宣竅之效,適用於風火實證之眩暈;合穀、太衝一上一下,一陰一陽,均為原穴,合為“四關”,有鎮靜安神,平肝潛陽,熄風止眩之效;風池清肝膽上逆之火;中脘、豐隆和胃化痰;內關降逆止嘔;金津、玉液具有涼血清熱,開竅化痰,降逆止嘔之功,對於眩暈、嘔惡有卓效。

4.典型病例

(1)韋某某,女,48歲,工人。主訴眩暈惡心反複發作七八年。患者自1976年始經常出現突發性眩暈,眩暈發作時自覺天旋地轉,不敢睜眼,不能站立,立則欲嘔。曾去本市某醫院診治,診為神經官能症,治療以後緩解(用藥不詳)。約半年後再次發作,再到該醫院診治而不見效,4日後到另一家醫院求治,診為梅尼埃病,經治療好轉。但此後則每3~4個月發作一次,每次4~5日。本次於1985年11月發病而前來我院針灸科治療。經詢問病史,除上述症狀外,其人平素性情急躁,月經色暗有塊,胸脅脹滿,便幹尿黃,口幹飲水不多,伴有耳鳴聲大,舌苔黃膩,舌質淡紅,體略大,脈象弦滑。

辨證分析:據脈參證,患者乃肝鬱脾虛之體,素體肝旺,木鬱不疏,橫犯中州,脾虛生痰,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為眩暈;肝氣鬱結,氣滯血瘀,而致月經色暗有塊,胸脅脹滿;便幹尿黃,口幹飲水不多乃濕邪阻遏,不能運化之象;耳鳴聲大為肝膽之火上逆所致;舌質淡紅,舌體略大,脈象弦滑為肝鬱脾虛之征。

治療原則:疏肝健脾,化痰利濕。

取穴:先以三棱針點刺金津、玉液,以清上逆之火。而後針刺百會、中脘、內關、公孫及“四關”諸穴,以達疏肝健脾,寬胸理氣,熄風化痰之效。再配翳風清泄少陽經之熱。

針1次後兩目即敢睜開,嘔吐亦止,3次後一切症狀均解。此後又以百會、中脘、內關及足三裏等穴進行調整治療,以恢複正氣。共針刺一療程(10次)而痊愈。隨訪1年未複發。

(2)劉某某,男,60歲,住院患者。主訴頭暈伴左半身無力和右半身痛覺減退14日。患者於1986年6月20日晚坐在沙發上邊喝汽水並加少量啤酒,邊吹電風扇,忽然打了幾個噴嚏,之後即感嗓子發啞,左手指發麻,同時左側頭麵部及左下肢均相繼出現麻木,當時不敢睜眼,隨即躺在床上,起則頭眩。約20分鍾後出現口眼向左斜,無頭痛、惡心及嘔吐,無尿失禁。約1小時以後送某醫院急診,當即進行CT檢查未見異常,也未作出明確診斷,遂給予擴張血管藥治療無顯效。此後發現右半身出汗而左半身無汗,嘔吐食物2次,次日病情稍有好轉,但發覺看遠處東西呈雙影,喝水發嗆,吞咽困難,而於第3日晚上送往另一家醫院以腦梗死留觀,繼續以擴張血管藥治療,當晚又出現呃逆不止現象,一直持續至今(第7日),並感排尿困難,因該院無特殊治療而轉來我院收入病房治療。患者來我院時自覺頭暈,不敢睜眼,看東西呈雙影,吞咽困難,聲音嘶啞,飲水發嗆,左半身無力,右半身痛覺減退,呃逆頻作。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既往有低血壓病史26年,入院時血壓12.0/9.33kPa(90/70mmHg),心率70次/分鍾,律齊。患者神清,意識清,瞳孔右大於左,對光反射靈敏,左側角膜反射消失,右側遲鈍,眼球各向運動好,向左看東西時眼球可見旋轉性眼震及水平眼震,上視時可見垂直眼震,麵紋對稱,伸舌右偏,咽反射消失,肌張力左上下肢稍低,左上下肢腱反射亦稍低,四肢肌力大致正常;指鼻試驗左側不準,膝腱反射左側不準,未引出病理征。頸軟無抵抗,克氏征陰性,左半身淺感覺障礙,深感覺無異常。臨床診為腦梗死——不完全性椎-基底動脈係和低血壓病。

辨證分析:患者年已花甲,氣血漸虧,張景嶽說:“無虛不作眩。”由於氣血不足,清空失養,故眩暈,目失血濡則視物不清而呈雙影;久虛兼飲酒吹風,而致外風乘虛而入,侵襲經絡,引動內風,故口眼斜,肢體無力,痛覺減弱;納食困難,飲水嗆咳,聲音嘶啞為中風舌強所致;外邪隨經上逆,致胃腑失和,故呃逆不止;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等均為氣血虧虛之象。

治療原則:益氣養血,熄風通絡。

取穴:百會、中脘、氣海、足三裏、三陰交、合穀、風池。

手法:百會、中脘、氣海、足三裏、三陰交各穴施補法;合穀、風池施瀉法;內關、血海施平補平瀉。

方解:百會、氣海益氣升陽,氣充則能載血上行;中脘、足三裏、三陰交健脾胃,補後天氣血生化之源,使氣血得充,清竅得養;合穀、風池祛外風;內關調氣,血海理血,氣血調理則風熄眩止。諸穴相伍,則共奏益氣養血,熄風通絡之效。

5.小結

眩暈為臨床常見症狀之一,發病不外風、火、痰、虛諸般因素。本文所述病例,一例為肝鬱脾虛,痰濕偏盛型,一例為氣血兩虧,兼外風侵襲型,可見臨床單見一因一症者並不多見,因此在臨床治療時,切不可拘泥從事,要審因和辨證結合論治,治法也要因證而變,隻有這樣,才能辨證精當,治療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