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臨證輯要(九)(1 / 3)

(十二)中風治驗

中風與現代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大致相同,是臨床一種常見的急性病。古代有“卒中”、“大厥”、“仆擊”、“偏枯”、“偏風”、“身偏不用”等名稱。唐宋以前的醫學家多認為中風是由於正氣不足,外風乘虛而入所成;金元以後的醫學家則認為中風多與火熱、痰濕、氣虛等內因有關;與此同時王履又提出了“真中風”與“類中風”的論點。《醫經溯洄集·中風辨》說:“因於內者,真中風也;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治療也因病因不同而迥異。唐宋以前多以疏風散邪為主,金元以後則多以滋陰潛陽、平肝熄風、化痰通絡及益氣養血為法。下麵僅就個人的臨床體會,談談對本病的認識。

一般認為本病多以五誌過極、心火內燔、火化風動;或情誌不舒、肝陽上亢;或痰火內擾,上擾清竅;或房勞過度,水不涵木等而致虛陽上越有關。而本人則根據1983年以來,在病房工作時所觀察的材料分析,該病的發生與王清任的氣虛血瘀觀點有密切關係。中醫理論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虛運血無力,則可導致氣血瘀滯,經脈不通,而成為中經絡,或由於氣虛不能攝血而成為中髒腑之脫證。

根據臨床特點,本病可分為四型。

1.肝風內動

(1)辨證要點:起病快、恢複快,多在24小時之內自行緩解,臨床多見突然語言不利、手足麻木或持物不穩、走路不靈活等,舌紅苔薄白,脈細弦。平素多為氣陰兩虛之體,偶因過勞或情緒激動而發。

(2)治療原則:益氣行血,熄風通絡。

(3)取穴:百會、中脘、氣海、太淵、足三裏、三陰交、太溪、太衝。

(4)手法:平補平瀉。

2.中經絡

(1)辨證要點:平素多伴有頭暈氣短、耳鳴目眩、全身無力或偏身麻木沉重。本型多於夜間發病,且有逐漸加重之勢,發病後的主要表現是語言謇澀,口流涎,伸舌口角偏向一側,半身癱瘓不用或力弱,舌質暗淡或有瘀斑,脈沉細或細澀無力。

(2)治療原則:益氣行血,通經活絡。

(3)取穴:百會、太淵、中脘、氣海、足三裏、三陰交。

(4)手法:補法。

3.中髒腑

(1)辨證要點:多於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麵紅氣粗,躁動不寧,半身肢體不用或伴有劇烈頭痛和嘔吐,有時可見痰聲如鋸等痰盛之象。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此為中風閉證。或見神昏不語,麵自汗出,目合手撒,張口呼吸,二便失禁,舌淡紅,苔白滑或卷縮,脈微欲絕,此為中風脫證。

(2)治療原則:閉證宜宣竅化痰、平肝熄風,脫證則宜益氣固陽、固脫救逆。

(3)取穴:

閉證:人中、百會、四關、豐隆或十宣及十二井穴放血。

脫證:素、足三裏、關元。

(4)手法:閉證用瀉法,脫證宜補宜灸。

4.後遺症

(1)辨證要點:時間在半年以上,一般以一側肢體不能自主活動為主,或兼有肢體麻木、強硬、屈伸不利或癱軟不用,舌淡紅或紫暗有瘀斑、苔薄白或微膩,脈象正常或滑緩少力,係由久病多虛、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養所致。

(2)治療原則:益氣養血,疏經活絡。

(3)取穴:

組1:百會、中脘、氣海、太淵、足三裏、三陰交。

組2:肩、曲池、手三裏、外關、合穀、環跳、陽陵泉、足三裏、絕骨、昆侖。兩組穴位可交替使用。

(4)手法:平補平瀉。

在上述四型之中,有三型用了百會、中脘、氣海、太淵、足三裏、三陰交六穴。本人稱之為“補中益氣方”。方中百會運用補法,針尖向前,可獲益氣升陽、補虛益損之效,平補平瀉則有鎮靜安神之功,瀉之則具有清熱泄火、開鬱散結的作用;太淵乃肺經原穴,原即本源、原氣之意,可主一身之氣,又為八會穴中的脈會穴,脈乃血液運行之徑路,因此補太淵,可益氣行血、通行經脈;中脘為胃經之募穴和腑會穴;氣海為任脈之穴,是人體重要補穴,二穴合用,一個補先天之氣,一個益後天之氣,可加強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足三裏為胃經的合穴;三陰交乃脾、腎、肝3條足陰經之會,本身屬脾經,二穴合用,可共奏補益後天之本、充盛氣血生化之源之功。太溪為腎經的原穴,既可調補腎陰,又可補益腎陽,因此臨床既可抑製陽亢,又可益氣壯陽,促進氣血的平調,是治療中風的要穴。人中醒腦開竅;合穀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與太衝相合曰“四關”,兩穴一上一下,一陰一陽,一主氣、一主血,相互協調,可共奏清熱泄火、鎮靜安神、平肝潛陽和熄風通絡之效,用於中風閉證可以解鬱開閉,而取得救急之功;豐隆理氣化痰,開竅通絡,亦多用於中風閉證;十宣及十二井放血可清泄鬱熱,通達十二經氣,以達平調血氣逆亂之效。臨床證明素具有通陽救逆之功,關元具有補元益氣之效,再配足三裏,防止胃氣衰竭,三穴合用則可挽救重危之體。肩、曲池、手三裏、外關、環跳、陽陵泉、絕骨、昆侖合用可通經活絡、運行氣血、促進肢體功能的恢複。

前麵已述中風分“真中”和“類中”兩大類,以病因學看,“真中”多為正氣不足,外風乘之,而“類中”則多是因於火,因於痰,因於虛而產生的與外界風邪入侵以後相似的病理機製;從症狀上看,“真中”出現的口眼斜可見額紋消失、閉目不嚴、口角歪向健側、一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鼓腮示齒動作不能。類中則多以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為主,同時可見口角斜、鼻唇溝變淺、伸舌偏向一側,而額紋不會消失。治療上“真中”以散風活絡為主,而“類中”則以益氣、活血、通絡為法,兼以益陰潛陽、平肝熄風,或開竅化痰、通經活絡等治療。總之,“真中”相當於麵神經麻痹,“類中”相當於急性腦血管病。

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為陰虛陽亢、肝風內動或痰火內結、上擾清空所致。通過臨床實踐觀察,筆者認為本病應以氣虛血瘀為主。蓋因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血行風自滅之理論指導,氣虛者,無力運血,久之則瘀阻經絡而導致半身不遂。從現代醫學角度去認識,其病多為高血壓動脈硬化,血管壁不光滑,血液黏稠度較大,血流緩慢而形成血栓,梗塞於腦部血管而成,與氣虛血瘀的理論頗為接近。

治療本病除與病變部位的淺深、輕重有直接關係外,最關鍵的問題是不失時機地根據發病的不同階段,進行辨證和對症治療。清代名醫尤在涇在《金匱翼·治風統論》中立有中風八法,一曰開關,二曰固脫,三曰瀉大邪,四曰轉大氣,五曰逐癱疾,六曰除熱氣,七曰通竅隧,八曰灸腧穴。此八法強調指出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應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在肝風欲動階段應積極治療,運用中西醫藥及針灸控製血壓、通調經脈,預防中風的發生與發展,如灸關元,加強氣血的運行,避免經絡發生阻滯不通;灸湧泉引火歸原,使上元之火下行,以免類中的再發生;如果已經中髒中腑,出現昏不知人的危險證候,則應及時組織搶救,以圖力挽垂危之命;若僅為中經絡,則可發揮針灸治療之優勢,使其癱瘓的肢體早日康複;中風後遺症,除針灸治療外,還可配合按摩,並囑患者加強功能鍛煉,爭取生活能夠自理。

大量臨床表明,中風一證多有高血壓病史,化驗檢查血脂及血流動力學指標均有明顯意義。因此運用有效的藥物或治療方法控製血壓、血脂以及血流動力學指標,對預防和治療中風有重要價值。

(十三)麵癱治驗

麵癱又稱口眼歪斜,或口眼斜,或口、口僻、吊線風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麵神經炎,或稱麵神經麻痹。本病從病因學分析可分寒熱兩型,即風寒型和風熱型。寒熱之前都帶有一個風字。“風為百病之長”,“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本病的發生以風邪襲絡為主。患者多因平素體弱,正氣虧虛,衛外不固,或勞汗當風,或睡臥當風,風邪即乘虛而入,致發本病。其特點為起病突然,一側麵肌板滯,眼瞼閉合不嚴,額紋消失,口角歪向健側,鼻唇溝變淺,示齒動作不能,鼓腮漏氣,漱口流水,咀嚼時食物容易堆積在患側內頰部等。其中風寒者自覺麵部拘緊,苔白脈浮緊;風熱者麵肌鬆弛,苔薄黃,脈浮數。個別患者可有前驅症狀,如身微熱,乏力,患側麵部或耳周疼痛,甚則不可觸摸,影響食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