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非物質遺產 振興五台山佛樂
民國年間,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五台山佛教及其音樂趨於式微。但據韓軍的《五台山佛教音樂》載:“三十年代初,金閣寺還向設在北京的永壽寺調去慈鋸(時13歲)、慈明(13歲)、慈喜(20歲)、慈蔭(14歲)四人專門從事佛事的吹奏,使五台山佛教音樂回旋於北京上空”。五台山佛教音樂在式微中還頑強地表現著自己。據民國二十五年統計,五台山有寺院130所,僧人2200人,其中喇嘛800餘人。在這些僧尼中,不乏為了避難求生而遁入空門者。這就使僧團魚龍混雜,質量下降。特別是1938年10月日寇侵占五台山後,搶劫文物,勒索錢財,奴役僧眾,遂使僧人逃匿,佛教急遽衰落,佛樂幾近無響。據民國二十四年永安堂抄本《禪門五音歌曲(全部)》統計,時有曲譜79首,比《宣統本》的曲目數量少了,傳統詞曲牌也少了182首,隻是地方小調、戲曲曲調有所增加。民國三十四年日寇投降。翌年,五台山解放,接著進行“土改”,廢止了封建的寺院剝削製度和一些陳規陋習、酷刑峻法,五台山佛教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1948年,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葉劍英等中央領導路經五台山時,參觀了部分寺廟,訪問了漢藏僧人,並指出“佛教是一種文化”,要僧人們保護好這一文物古跡,從而貫徹執行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部分僧人陸續返回寺廟,受到黨和政府的救濟、照顧和關懷,五台山佛教又開展了正常的宗教活動。據亞欣同誌1955搜集整理出版的《五台山寺院音樂》統計,當時還保存有青黃二廟音樂264首,比“民國本”增加了185首。五台山的寺廟音樂得到了恢複發展。20世紀60年代,五台山佛教又受到相當損失。據還俗僧人李還民於1978年抄寫的《山西五台山廟堂音樂曲調本》統計,當時還有曲譜221首,雖比亞欣本少了43首,但也保存下了精華部分。1978年之後,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文物保護政策,糾正了“左”的錯誤,平反了冤假錯案,進行了大規模的寺廟維修建設,僧人們又陸續返回寺院,晨鍾暮鼓,參禪念佛,過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
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五台山作為世界著名的名山聖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進一步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懷、支持、保護、青睞,投入大量的人、財、物,遂使五台山佛教蓬勃發展,五台山佛教文化欣欣向榮,五台山佛教音樂恢複發展。目前,五台山還保存有《瑜伽焰口起止規範》46首、《瑜伽焰口吹腔之部》13首、《禪曲青廟之部》18首、《青廟禪曲吹腔之部》34首、《三晝夜本》29首、《五台山鼓房音樂》八大套64首、《禪曲西藏之部》7首、《黃廟禪曲誦經吹腔之部》60首,總計271首。其中,不乏唐宋以來青黃兩廟的詞曲歌譜,如前麵提到的《五台山讚》、《大唐五台山曲子五首——寄在〈蘇莫遮〉》、《望江南》、《三皈依》、《五會念佛》、《浪淘沙》、《豆芽黃》、《十報恩》、《菩薩蠻》、《雙調五供養》、《華嚴會》、《跳布紮》、《下五台》、《台山五寺景歌》、《五台山鼓房音樂》八大套曲等等,就是唐宋以來遺留下的五台山佛教音樂的詞曲,故被譽為“中國佛教音樂的活化石”、“中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一遺產不僅有漢傳佛教音樂,也有藏傳佛教音樂。它們相互碰撞、滲透、融合,還吸收了當地的民間音樂,所以,五台山佛教音樂就成了一種不同於我國南方的佛教音樂,又別於北方東、西兩路的佛教音樂。因此,為了保護、繼承、弘揚這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台山就組織了青黃兩支樂隊,開始恢複佛教音樂。1980年黃廟首府菩薩頂老喇嘛培養出了章樣摩蘭、金光等一批會吹奏樂器的小喇嘛。今天,擔任了菩薩頂管家的章樣摩蘭和鎮海寺管家的金光喇嘛又培養出了一批黃廟音樂的接班人;素以普濟龍王聞名的萬佛閣管家常青喇嘛,也自覺地培養了一批能夠演奏黃廟音樂的青年喇嘛。三廟一派,三足鼎立,當奏出五台山藏傳佛教音樂的風采。
1987年,經山西省文化廳批準,山西省音樂舞蹈研究所成立了“中國五台山佛教音樂團”。1989年,由五台山僧人釋了滿、釋雲桂、釋雲枝、釋仁亮、釋雲端、釋成德、釋了充、釋玄平為成員的佛教音樂團曾赴香港演出,獲得好評。1994年,又赴英國、荷蘭等地演出,受到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20世紀90年代中葉,五台山研究會理事李宏如先生在趙樸初先生的支持下,組建了“佛樂班”,學習五台山佛教音樂。2000年,這一班的學員石紅福、石國民、石永平、石金梁、石瑞平、石誌林、石秀峰、石國勇、石畢秀、石誌強等10人組成的佛樂團,在李宏如團長的率領下,赴台灣演出;2002年又赴福建泉州參加了“中國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暨中國古樂大會唱”的“古樂演奏”活動,獲得了兩岸三地的好評。
20世紀90年代中期,五台山著名的文殊祖庭殊像寺住持、臨濟宗傳人聖忠禪師,沒有辜負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的諄諄囑咐,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弘揚佛法,振興祖庭,繼承五台山青廟音樂傳統,聘請山西省音樂舞蹈研究所研究員、佛樂專家韓軍先生為教授,培養了一批年青有為的佛教音樂隊伍。他們不僅掌握了大量的梵唄和佛曲,而且能夠完整地做好各種法事儀式。自2002年以來,以釋果祥、釋果福、釋果忍、釋果明、釋果貴、釋果達、釋常命、釋常保、釋常青等組成的佛樂團,先後在太原、邯鄲、洛陽、鄭州、西安、呼和浩特等地演出。特別是2002年4月14日、2003年11月20日、2004年10月9日和11月18日,他們在聖忠大和尚的率領下,分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山音樂堂、韓國五台山、韓國仁川等地演出,受到國內外教界、學界、政界等廣大僧俗民眾的熱烈歡迎,高度讚揚,使五台山這一傳統佛樂飄揚於亞洲上空。
此外,南山寺、龍泉寺等寺廟也急起直追,組織樂隊,學習、演奏五台山這一別具特色的傳統佛樂。
2004年6月,五台山佛教音樂被山西省公布為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6年1月,五台山佛教音樂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期盼,五台山佛教音樂響徹妙高峰,聲聞三千界,利樂有情人。